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人物 » 正文

戴庆山老师访谈

来源:暖通空调资讯 作者:董丽萍 2011-11-21 13:07:58
[暖通空调在线原创]
戴庆山
 

     跟马仁民老师说了想采访戴庆山老师,马老师很热情周到地帮我联系。在一个还有着暑热的下午,八十五岁的马老师亲自带我去戴老师家,送我到位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宿舍区的一栋居民楼,一直到四楼的戴老师家门口。也是八十五岁高龄的戴老师在家门口站着等我,他就如同邻居家的一个老人,略显沉默,安静但见波澜不惊的气度。不事修葺的穿着,亲切朴素,宛若等候一个家里的晚辈或者自己的学生前来看望。进屋后我表明来意,戴老师略微沉吟,而一旦开言,则尽显东北人的顺爽。他开门见山的回忆着,六十年暖通人生的起伏,粗线条的岁月描述,细节处的稳稳雕琢,透显一位老教师的素养,而所讲述的内容,高山平川,亦如行云流水般的节拍,沧桑时光,一任卷舒。如果说中国暖通教学的历史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论记,戴老师是专业奠基人之一。他与那景成老先生、马仁民教授等都是同期学生,曾经边学边教书,成为暖通专业拓荒者——是新中国暖通专业第一批本科毕业生的老师。
 

1980年龙羊峡水电站模型试验右侧为戴老师第一批研究生文进希
 


东北求学世事变迁

    戴老师是辽宁人,1946年考上国立东北大学建筑系,那是个兵荒马乱的年月,到了1948年5月,学校部分院系迁到北京,从1946年到1948年,他和同学们跑来跑去的,战争、学运、颠沛不断,他们体会到了那时求学动荡,偌大中国安放不下安静的书桌。马仁民老师也是在那时候回昌黎老家,铁路一断,他赶不回学校,因此,本为同班同学的戴老师和马老师,后来差了一年毕业。

     那景成先生也是戴老师的同班同学,而且是伪满时期的中学同学。1948年东北大学迁往北京后,那景成先生考入北大,而戴老师因为需要照顾家里,1949年解放后又返回了沈阳。

1982年分层空调鉴定会刘合影留念此会由巢庆临主持
在西北五省暖通热能联合学术年会上
     1949年之前,东北除了国立东北大学,没有什么正式的大学。1949年建国后,国家确立要在东北成立一个工学院,就是沈阳工学院,当时有6个系,是从东北大学分设出来的。1951年,沈阳工学院又改为东北工学院,扩大到十个系。那时候,东北工学院几乎占了半个沈阳市,成为了综合性理工大学。当时是东北大学工学院,长春大学工学院,中正大学工学院三个工学院组成成为沈阳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从北京撤回后,在吉林工专成立,学习半年,就是这时候要成立东北工学院。

     戴老师1951年毕业留校,当时东北工学院根据国家要求,学习苏联建制,准备建立暖通专业。但当时,对于暖通是干什么的并不清楚,很多方面的知识也不知道,1952年下半年在当时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开设了白俄老师为主的培训班,戴老师就是在这个培训班上开始接触苏联有关暖通的教学内容。
1982年分层空调鉴定会刘庄合影
1982年分层空调鉴定会刘庄合影
 


     关于这个1952年的白俄培训班,我在采访这些老先生们时,还有个有趣的小插曲。

     2010年11月在杭州采访张家平老师时,他曾提到1952年在这个白俄培训班里接受暖通初识的教育,后来,我跟吴元炜老师说起这个1952年的事,他说不确定当时有没有这个培训班,因为那时他还没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呢,吴老师叮嘱我一定要再访问些老师,看是否在1952年确实有过这个培训班。巧合的是,我在西安采访完戴老师的那天,在西安也见到了吴老师,他听说我采访了戴老师,马上问我,有没有问到1952年白俄培训班的事,我说戴老师回忆中讲到了这个培训班。吴老师马上连连说:“这就明确了,这就明确了,戴庆山和张家平都是咱们国家建国后第一批接触暖通教育内容的人,1952年的那个白俄培训班,就是咱们行业的第一个啊。可以记入中国暖通史了。这之后,才陆续有的1954年的第一批暖通专科毕业生,1955年第一批暖通本科毕业生。”

     这历史一刻处的记录,逐渐理清的中国暖通教育史的节点,让我体会到一种追溯者的快乐。#p#副标题#e#

暖通教学求索之路

     戴老师对于当时学校上不上暖通这个专业的细节也讲了个大致,他说:“当时咱学校意见也有分歧,有主张上的,也有不主张上的。因为教师太缺啊,那时候教材都没有,但当时全国学习苏联已成风气,最后就决定上了。”

     “当时上了专业之后的困难逐渐就出来了,过去建筑设备课程里没有锅炉,供煤气当时是空白,另外锅炉和供热这几门课都没有啊。到了1953年,就有二年级学生了,当时学校就因为专业调整,把原来采煤、测量等专业都放到长春去了,而同时,因为一些理科撤掉和并掉,数学物理老师也都调走了。”

1986年戴庆山在日本
1986年中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委员会访日

     “有些调配来学习采暖通风专业的学生当时也很有意见的,什么叫采暖通风?没人知道啊,当时我们有人开玩笑的话说:‘关起门来就采暖,开门开窗就通风’。”“学生到了二年级,就开始必须上流体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的,那时候别说学生学的困难,就是老师,讲课也困难啊,流体力学就是很费劲的一门课。”

     “到了三年级开始上专业课了,那更困难了,我们有四个助教来讲授专业课。我从那时开始就讲通风空调了,用的是马克西莫夫的教材。那时候真是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通风课,我讲了两个学期,每周8节课,太累了,我讲完课也累垮了。”
 

1986年日本名古屋大学从左到右分别为中原信一、那景成、戴庆山
1986年日本名古屋大学从左到右分别为中原信一、那景成、戴庆山
 


     “就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我们的采暖通风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在1955年毕业了,这也是我们这个专业在中国的第一批本科毕业生。”

     “1955年课程设计时,苏联的课程设计手册都没拿到手。到1956年就好些了。”

       从东北工学院毕业的采暖通风专业的毕业生就只有1955年和1956年两批。到1957年后,四校合并到西安,然后成立西安建筑工程学院。戴老师跟其他原东北工学院建筑系老师一起,都搬到了西安。

     “咱东北工学院有个特点,就是在1952年到1953年开始严格按照苏联教学体制,重视理论,体系完整,而其他几所合并过来的院校就没这么熟悉苏联教学了,咱学校老师在西安建设采暖通风专业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1957年马克西莫夫先生来了,他招研究生。成立教师进修班,当时来很多人,全国各大设计院主要负责人,都来了,四十多人,跟着马克西莫夫干了一年。”“1957年,从西安毕业的第一批采暖通风专业学生毕业了。到了1959年,这个专业改五年制了。”

1986年戴庆山在日本
1986年戴庆山在日本
 



      我在2010年采访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郭骏老师,他是1951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郭老师本科是学习机械制造的,他接触暖通,也是边上研究生边教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第一批采暖通风本科毕业生是1956年,那一届的毕业生里有吴元炜老师。戴庆山老师是1951年从东北工学院建筑学院毕业,留校任教,带出了1955年东北工学院第一批才采暖通风的本科毕业生,也是中国首批采暖通风的本科毕业生。而访问同济大学范存养教授,得知他是同济大学1954年专科采暖通风的毕业生,清华大学1954年也毕业了一批专科采暖通风的学生,赵荣义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60多年的中国采暖通风教育史的开端,我通过访问业界耆宿,一一获得确认,心中颇感欣慰。这个开端,是众多教师在一片空白的领域里,通过艰苦的求学,探索和不断的实践而开拓出来的事业,他们能亲眼见到中国采暖通风行业在今天的飞速发展,也是更令人欣慰的事。#p#副标题#e#

科研项目集中服务水电站

      同其他的教授们一样,戴老师也经历了自1960年左右开始的另一个阶段的动荡岁月。各种运动接踵而至,教学无法正常进行,老师下放去劳动等,这些经历,戴老师一带而过,并不多言。

     到了1978年后,戴老师开始招研究生,那个阶段他也把重点放在了科研上。那时候国家水电站上的项目比较多,水电站的通风降温保温等处理就成为了戴老师主要研究的方向。
 

 
八十年代初天津活动留念前排左起为那景成、彦启森、陆耀庆、戴庆山
八十年代初天津活动留念前排左起为那景成、彦启森、陆耀庆、戴庆山
 


     “咱们国家头一个水电站是刘家峡水电站,我们那时就帮着解决刘家峡水电站的通风空调问题。水电站主厂房主要是热量问题,另有几个重要部分,一个是高压线线缆桥的高温,另外水电站在输送过程中,水轮机的潮湿问题。在水电站设计中,暖通是个占大部分工作量的工作。”

     “我们在处理水电站的问题时发现,在中国,由于气候条件相差太大,南方北方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处理办法也就不能一样。比如,青海的龙羊峡水电站,属于寒冷地区,地下主要是潮湿问题,冬天屋里环境是过热的,而夏天并不热,冬天反而热的要命,所以需求就变了,冬天最主要问题是排热问题。而南方呢,主厂房大量的热量需要排出。”“这些情况的解决,国外也没有太多先例可查。比如,瑞典水电站有些资料,但他们属于寒冷地区,适合我们南方气候条件的也没有。”

从左到右分别为戴庆山、日本东海大学教授、那景成
从左到右分别为戴庆山、日本东海大学教授、那景成
 



     “后来逐渐的我们水电站项目做多了,积累了些经验,就推广到了其他地区。比如,1972年,我出差到芜湖,路过武汉,碰到长江办公室的人,他们想在武汉搞水电站,我们正好有这方面的经验,就接了那个任务。根据我们的经验,那个水电站将主机房建在了地上,规避掉很多南方及武汉地区气候条件所带来的不便。”#p#副标题#e#

支援人民大会堂建设

     1959年戴老师短期抽调到北京,帮助解决人民大会堂建设中的采暖通风问题。

     人民大会堂是新中国建国十年庆典的“十大工程”之一,是在最特殊的时间用最特殊的方式完成的工程。当时,全国的建筑界很多精英抽调到北京,采用非常规的“三边”工作法(边设计、边备料、边施工),在10个月内高质量地完成了从设计到竣工的全过程。

     当时创作思路基本是自由的,并不忌讳什么类型,也不拒绝外来思路,整个从设计到施工的过程,包含着对中国建筑的探讨式的进步。

     这些探讨,也包含了各种从零开始的尝试,因为当时我国还处于西方的经济封锁下,中国的建筑师及配合完成那些建筑的人们,倾尽了心血,进行了相对独立而大胆的创作探索。

     那是一种怎样的经历?我只能是从书本上去了解,曾经知道那景成老师是当时人民大会堂建设的主要参与者,但其中的细节,尤其是在那时间紧急,任务迫重的日夜,究竟发生了哪些可以追溯的事?那老的骤然离世,让我没了机会去听一位参与者的亲身讲述。

    访问戴老师,他的讲述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收获,原来戴老师也是当年建设人民大会堂的参与者,他告诉我一些工作中遇到的有趣的细节问题。

     “1959年我抽调到北京,老那让我带人做人民大会堂空调通风的模型建立。那时,手头没什么工具,没有风速仪,我很着急,买又买不到,想了好多方法。后来,发现咱建模的速度都赶不上人家工期的进度,那时候的施工速度真是创造了奇迹。”“后来直接上通风管道了,19个大系统,高度4米,宽度12米,真的是能在里面开汽车。最大的问题是噪音,当时选择沈阳风机厂的CTD风机,因为噪音太大,先后改动马达的固定位置和皮带连接,才降低了转数,把噪音降了下来。”

     “当时消音器也要想办法解决,没有现场的案例。原来设想木屑和上白灰来制作。后来一算,就算整个北京城所能找到的木屑都加起来,都不够一半的量,后来就千方百计的想办法,做调研,最后找到了稻谷的稻壳,代替了木屑。”#p#副标题#e#

空调负荷计算江湖论剑

      行业上关于空调负荷计算,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有过一段“江湖论剑”的故事,从一些参与当时这个课题的老师那里,我断续地了解一些情况。戴老师也是当年参与这个项目的成员之一。

     “空调负荷计算是在1979年成立专题组,当时课题申请人是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后来跟中国建筑研究院空调所合作,因为空调所研究能力强而且人员以空调所为主力,所以这个课题以后就以空调所为主体了。项目组负责人是单寄平,他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958年毕业生。”

      1979年计算机应用开始逐渐普及,计算空调负荷逐渐要开始使用计算机。但有关负荷计算,当时出现了个问题,过去基本理论按不稳定理论推导下来,按稳定条件计算下来的规范。但当时国际上提出了新的计算方法,影响了世界各国,日本按新方法定了他们的计算方法。按新的方法,要考虑建筑本身的吸热和放热,负荷比以前要小了。这个新方法提出是加拿大一个建筑研究所提出的,美国和日本随后提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案。中国怎么办?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提到北京建委,立项开展研究。

      “空调负荷计算方法中气象参数部分专门要做研究,当时在冶金部有个规范组,其中也有个气象参数小组,咱们学校负责,我是负责抓的。过去我们的气象参数都是按苏联的方式计算的。”

     “当时气象参数组有位老师李海林,他研究后发现,计算法的系数这个数是按照概率论算出来的,那是苏联的概率,不能用在中国啊。从那时起,规范组就将各个地区测定室外温度后,规范组统一收录,我们曾印刷了《气象参数》的小册子,冬夏季空调温度,通风温度,全国90多个城市都给了参数。规范组做了两年多。”

     “气象参数搜集这部分工作由西安学校负责,这其中我们也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新疆地区当时没有人做,李海林找人补充,四川有些地方,川西北,广西十万大山等地也没参数,这两个地方气候还是很重要很特殊的,对周围地区都是有影响的。没有气象观测站,现在气象参数资料应该重新整理了,30多年都过去了。室外环境参数都变了,全国应该重新统计一下,这都是今后要开始做的工作了。”

     空调负荷计算在1983年做成果。提出了两种方法,其中传递函数的方法比较复杂,是根据国外计算思路,加入数理概念,比较复杂。另一种,是由贵州建筑设计院的孙延勋提出的的谐波计算法,这个方法把新旧因素揉到一起,计算起来比较容易,后来一些设计院比较欢迎这种方法。“当时关于这两种方法在课题组中开展争论,到大连会议期间,就提出了两种计算方法都可作为国家规范介绍的计算方法这个决定。”

退休十年力推西北行业发展

      戴老师1993年退休后做了十年暖通学会分会的工作,曾任西北五省暖通空调分会的理事长,陕西省暖通学会秘书长。空调通风的模型建立。那时,手头没什么工具,没有风速仪,我很着急,买又买不到,想了好多方法。后来,发现咱建模的速度都赶不上人家工期的进度,那时候的施工速度真是创造了奇迹。”

     “后来直接上通风管道了,19个大系统,高度4米,宽度12米,真的是能在里面开汽车。最大的问题是噪音,当时选择沈阳风机厂的CTD风机,因为噪音太大,先后改动马达的固定位置和皮带连接,才降低了转数,把噪音降了下来。”

     “当时消音器也要想办法解决,没有现场的案例。原来设想木屑和上白灰来制作。后来一算,就算整个北京城所能找到的木屑都加起来,都不够一半的量,后来就千方百计的想办法,做调研,最后找到了稻谷的稻壳,代替了木屑。”

     “西北五省分会是1991年成立的,西北五省科学技术上落后些,很多工作不好开展,当时宁夏、青海都很困难,可是活动五省都得开展啊,那就陕西省出力吧。现在各省都行了,20多年过去了,现在工作都好开展了。我做了两届,到2000年的时候,我就彻底退下来了。咱西北分会的工作也蒸蒸日上了,现在发展的真快真好啊。”#p#副标题#e#

后记:

     
采访戴老结束时,已经是黄昏了。他把一些老照片从抽屉里拿出来,逐张帮我挑选。窗外的光线,正好斜照在他的脸上,一种专注在回忆远久岁月时的淡然,刻写在他的脸上。我拿起相机,抢下了这个镜头。戴老师并不在意我的拍照,他拿出了几张与那老一起出访日本的照片,自言自语地说,“我跟老那总在一起,开会啊,活动啊,总是他给我照,我给他照,结果就是我手里都是他的照片,他手里都是我的照片。我就一直跟他说,什么时候咱俩交换照片啊,可惜老那走了,没机会了。”沧桑如云,岁月如水,戴老师这段话,让我眼热无语。惟愿我的叨扰,让戴老师回忆起更多记忆里的快乐,有想起时多一次开怀大笑的温暖。我回到北京后,收到了戴老师寄给我的一封信,他手写了自己的简历,他说他自己的简历其实很一般。他信里说:“我先后执教42年,从未离开过教学岗位,我热爱教育事业。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同学们爱戴,更增加了我工作的动力,总是尽职尽责地战斗在教学第一线,可以说我是教育战线上的一名老兵。”我担心我的文笔,能否传达出这位高龄老人对于他暖通岁月的回首,对于事业的热爱,以及对于他老朋友们的怀念。戴老师与我分享他为师一生的感喟,这令我诚惶诚恐。感谢戴老师接受我的采访,也感谢马仁民老师的帮助。祝老先生们身体健康。

戴庆山

     1926年生,辽宁人。

     1951年东北工学院毕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先后讲授建筑设备、通风工程、空气调节及特殊工程空调、洁净技术等课程;全国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届)全国暖通空调及净化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土建学会理事(四届)陕西省土建学会暖通空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届)陕西省制冷学会常务理事(两届)西北五省(区)暖通空调联合会发起人并任理事长(两届)

科研工作:

    
国务院调令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参加人民大会堂等国庆十大建筑的设计研究工作;曾参加国家“建筑物用空调负荷计算方法”项目的研究,参加空调房间负荷测定工作,此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集体三等奖;

     1985年丹麦哥本哈根国际暖通制冷第一届学术年会上发表论文:“纵波波动送风规律的研究”,刊登在CLMA-200论文集第四集中;

     参加冶金部组织的《冶金工业污染及其防治》丛书中大气污染部分的编译工作;

     陕西省体育馆变射程风口送风,空调组织专题研究,为解决大空间气流组织提供了数据资料;

     西安报话大楼基建时,担任该项目全部采暖通风制冷工程的总负责人,并独立完成了采暖空调设计;

     带领本科毕业生对甘肃省陇西西北铝加工厂铝喷粉风力输送系统进行改造,并完成设计及施工。将原人工输送系统改造成风力运料,节省了劳动力,减轻了劳动强度,增加了经济效益,同时回收了超细铝粉。这一重大改革,国内并无先例,多年一直运行良好;

     对水电工程中的龙羊峡、天荒坪、小浪底等水电站的主厂房大型空间气流组织,均进行了不同的模化试验,成果在全国水电情报会议上发表。

版权声明:本文为暖通空调在线独家原创,著作权受我国法律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媒体、商业公司、网站、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其他手段侵犯本网权利。 已获许可转载的,请注明“来源:暖通空调在线”。其他合作事宜,请联系本网。
免责声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内容、图片或视频来源于网络、作者投稿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如涉版权、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电话:022-84220470,电子邮件:help@51hvac.com);
2.本网站对转载、分享内容、特约发布、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保证,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只要不用于商业目的,本网站的文章欢迎任何形式的传播和转载,转载请取得授权、注明出处、保持作品完整;
4.本网站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互联网变化及自身业务的发展情况,不断修改和完善本声明。
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暖通空调在线公众微信:ehvacr
每日行业微信日报,订阅有礼了!
责编:hvacrnews
新闻投稿:news@51hvac.com
关键词阅读: 戴庆山
高端访谈更多>>
  • 许鹏教授:抗击COVID-19ASHRAE与REHVA对策之对比及借鉴
  • 张泉:数据中心节能方向及相关技术研究的进展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