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人物 » 正文

马仁民教授的暖通岁月

来源:暖通空调资讯 作者:董丽萍 2011-06-15 13:29:04
[暖通空调在线原创]

     2010年12月8日,深圳2010年暖通空调年会在深圳隆重举行。会上,我见到了83岁高龄的马仁民老师。他和老伴从西安来深圳,此时同儿女居住一地,正安享着幸福的天伦之乐。

     我和王曙明主编表达了访问他的愿望,他愉快地答应了,他能感觉到我们心中对行业历史追溯的那种迫切。会前,他和吴元炜老师就专业建立之初,“老八校”的教学情况等聊了起来,他们在谈话中会因某人或某事之类细节而互相求证起来,经过认真回忆、印证之后,两人则开怀大笑,令我们这些旁听者也觉意趣盎然。

     在陆续访问了郭骏、陈沛霖、张永铨、李志浩、范存养老师等行业前辈之后,我对于他们谈话中所涉及的事件、人物也慢慢地熟悉起来。记录这些人物所讲述的暖通历史点滴是作为行业传媒工作者的我们应该肩负的责任,但记录之外的收获却是更值得珍惜,这收获源自一位位行业大家的娓娓讲述,人成就历史,历史造就业界的这些个性鲜明、贡献非凡的学者前辈,聆听故事的过程,也是在中国暖通空调发展历史长河之中,采撷熠熠生辉的珍珠;有机会靠近他们,体会教书育人的卓越,由品味故事而探赜索隐,也是三生有幸。
 

马仁民1
 


     马仁民老师,是在当年国家实行院系调整之际于1956年从东北工学院建筑系调到西安,参与建立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的众多老师之一。也是中国建立暖通空调专业教育体系的拓荒者之一。

     从东北工学院到西安冶金建筑学院,从当年师从来华授业的苏联供暖通风专家马克西莫夫到亲自撰写空气调节专业教材的逐渐成熟,这些细节故事中,有关教学中逐渐形成特色的进程,暖通专业教材演变的发展,以及在专业逐渐发展丰润起来的人物们,这些内容,经过马仁民老师的细致讲述,框架逐渐地成型,内容也逐渐地丰满起来。

从东北工学院到西安冶金建筑学院

     马仁民老师1952年从东北工学院毕业,原本是学习建筑的,所学内容偏重建筑结构。毕业后,学校派去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跟当时的白俄讲师尼莫非申科学习。

     “1953年,东北工学院把化工、动力两个专业的学生合在一起,开始上采暖、通风、煤气的专业课,我从哈工大进修完成之后,回到东北工学院任教。”
 

马仁民1
 


     “1955年,东北工学院暖通专业第一期本科生毕业,这批学生是1953年入校的,约90名。这些毕业生里如今有许多成为中国采暖通风事业的骨干和开拓者,在教学及研究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如同星星之火,到中国各处点燃了采暖通风专业发展的火种。比如,田胜元到重庆建工学院;王荣光,到天津大学,参与该校的供热供燃气专业的设立工作;刘先哲,后来担任天津城建学院暖通教研室主任;单寄平,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建筑负荷计算法,冷负荷计算法,继承和发展了国外的负荷计算理论等。”

     论及我国首届暖通专业毕业生,从马老师的回忆及吴老师、郭骏老师的回忆中,我们逐渐理清了最初的专业设置的先后顺序。应该是分成两个类别,一个是专科毕业,另一个是本科毕业:1954年,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两校各有一个班的学生作为暖通专业二年专科生毕业。这是我国暖通专业首届专科毕业生。1955年,东北工学院首届四年本科生毕业。随后,1956年,东北工学院完全由本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的四年制采暖通风专业本科生毕业,大约有120人。那时随着各地建设步伐加快,国家急需类似暖通专业的工科毕业生。

     马老师说:“在1956年的毕业生里有赫崇轩,分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李鹏飞到同济大学;1957年毕业生中有孙延勋,他研究开创了空调建筑另外的一种负荷计算方法,分到贵州省建筑设计院,一直做到总工。”

     “1956年,东工的本专业毕业生毕业答辩,非常的隆重,同济大学的巢庆临老师、吴沈钇老师都特地去东工观摩。本科生答辩如同现在的硕士答辩,很严格很精彩的。”

     说起巢庆临老师,马老师跟王曙明主编笑着说:“我想到你们今天要来,聊以前的事,昨天晚上我都几乎睡不着了,好多事情一下子就都涌到脑子里,都包括在巢老师家一起做饭吃的事了,当时那场景啊,历历在目的。巢老师和吴沈钇老师来东工看毕业生答辩,当时就看上李鹏飞,要到同济大学去了。”

     到1956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建筑系统一都调往西安,成立了西安冶金建筑学院。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老八校”的暖通专业教育体系逐步成形。

     当时所谓的“老八校”是指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太原工学院、重庆建工学院、南京工学院。正是因为第一批的本科毕业生,以及一些原来学习建筑、土木专业的老师经过暖通专业的进修和研究生教育,成为中国暖通空调专业的拓荒者、耕耘者、教育者。这支队伍,成就了今天中国暖通空调大业的基石建设。
 

马仁民1#p#副标题#e#
 


马克西莫夫博士的教学和科研指导影响深远

    
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校当年,建立了暖通教研室,第二年,也就是1957 年,教育部聘请前苏联专家、著名暖通教授马克西莫夫博士到西安冶金建筑学院任教。其任务是培养研究生和讲授空气调节,也指导科研和教学工作。他的到来,使中国暖通专业教育在初创期踏上了规范的路程,同时也影响了一代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跟随马克西莫夫博士学习的人,大部分是上面所提到的本校和外校的专业老师,如今他们已经成为我国当代暖通行业的学术泰斗和领军人物。这段历史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发展史上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马老师回忆说:“1957年,前苏联的马克西莫夫博士来到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带出了一批日后成为中国暖通空调行业栋梁的人,其中一些人成为行业学术泰斗、技术领军人物。”

    “这些人中的部分我还清楚地记得,比如有来自清华大学的赵荣义,来自重庆建工学院的董强,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郭骏,来自天津大学赵天雄,曲阳秋,同济大学的李鹏飞,太原工学院张福臻,湖南大学的娄良实,西安建工的陈郁文、鲁克勋等。”
 

马仁民1
 


    “另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一些教师和设计院的代表,如华东工业设计院、华东民用建筑设计院(设计院的只是听课,不搞研究)等”

     “这些集中到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的人,跟着马克西莫夫博士上课和进行科学研究,在上海做了三个月的实习,考察工程的通风系统,最后每个人写论文,集中出版了《南方建筑降温论文集》。有些论文的内容,我还依稀记得,比如,陈郁文的《α的研究》,赵荣义的《墙面受热如何影响自然通风》等。”

     “我们西安冶金建筑学院也有几位老师参与了这一集中学习,其中有叶龙、赵鸿佐、戴庆山、蔡士桓、郑惠春、陈郁文等老师和我。”

     “马克西莫夫教学很有一套的,我观察他很注重实践,他让学生们在现场看,然后回来聚到一起,大家就都一起讨论,看到什么,有什么问题,最后,他总结然后分析问题。我后来在教学里也用起了这种方法。”

暖通专业早期教材的历史

     说起教材,马老师话题更丰富了。因为马老师在他从教几十年之中,一直笔耕不缀,参与编写了多版教材,是中国暖通专业早期教材演变的见证人和参与人。

     “我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进修后,回到东北工学院,就开始突击学俄语。我是河北省教会中学毕业的,有英语基础。当时,我们几个有外语基础的老师一商量,去请示,我们不再单独学外语了,以便节省时间。但是,我们要用,只好用速成的办法学习俄语,速成之后,我们翻译了室内给排水的前苏联的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年就出版了。”

     1957 年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的暖通实验室建成,成为兄弟院校参观学习的亮点。

     马老师介绍说:“最早的采暖通风教材是由王兆霖和吴增菲翻译的马克西莫夫的书,王兆霖翻译的采暖部分,吴增菲翻译的通风部分。”

     “1961年教育部开始要求统一教材。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就开始合作,共同撰写教材,一本采暖,一本通风。供热教材,是郭老师和贺平编辑的,再以后的供热是谭福元编的。”

     马老师陆续介绍了有关教材的情况,我查询了相关的记载,与马老师讲述内容进行了比较,整理出1985年前暖通空调教材的演变过程大致如下:

     第一版国内出版的专业教材是由叶龙教授、王亦昭教授主编的《采暖工程》。

     1975年马仁民教授编写《通风工程》,到1977年,空气调节从通风工程中分离出来,《空气调节》教材出版,1980年,马仁民教授主编的《空气调节》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81年再版。

     1982年,四校合编的《空气调节》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四校指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建工学院、西安建筑工程学院。通风工程由湖大主编。

     1984年,第二次统编教材,建设部又要求合编教材,但只是清华和同济合编了。范存养教授和赵荣义教授主持的,范老师特约请马仁民老师主审,并介绍第一次统编教材的经验。

     1985年,四校合编的《空气调节》第二版出版。#p#副标题#e#

教学与学术追求博览多闻注重实践

     马老师在讲述时,不时穿插了与国外同行专业交流的情况。他曾在1985年,参加了在哥本哈根举行的首届国际暖通空调制冷大会,并宣读论文。随后在1989年,去挪威参加空调大会,发表论文。1987年,去瑞典皇家工学院访问与皮德森交流并一起研讨互派留学生等合作事宜。1992年,出席清华国际会议,发表论文。同年去日本东京大学参加国际会议,在名古屋大学讲学。1997年,到美国参加ASHRAE大会,再遇日本木村建一先生。

     这些细节讲述时,马老师并没有多说,他总是沉浸在往事回忆之中,看得出来,他极力想把最有价值的信息讲给我们听。而记忆的长河里有太多可资记录下来的精彩,学术的、友情的、教书的、争论的等等方面的思绪,条缕间的横纵交织,从哪个节点抻起来都会讲出很长的话题。

     我真怕太多的打扰他的休息,但又的确想听他讲述的教学当中的细节故事,每提起历史中的一个时点,就有一段故事,犹如戏剧的桥段,有趣、无奈、感叹的交织间,映射着时代的痕迹,为师的授业智慧和本色执着。

     “我是1957年任教研室副主任,1960年任主任。教学生涯中遇到文革,那个时期真是一言难尽!后来1973年工农兵大学生最后一届,当时要‘开门办学’,我们都去了武钢,与工人同吃同住。我们还带学生去上海实习,当时都住澡堂子。当时我们主要是到前苏联援建的一些项目区看现场,看设备维护情况。比如西安的电容器厂、西安仪表厂、郑州砂轮机厂等。我们帮助这些工厂解决了实质性的问题,也带学生完成了课程设计的任务。在这些实践过程中,我们就是把现场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然后讨论出解决办法。这一点是‘开门办学’方面值得吸取的好经验。可惜在后来乃至现在的教学中没有加以足够的借鉴。”

     “我们搞教学、带学生、实习、做课题,这些的确是很累,但是我们很欣慰,都认真地完成了任务。”

后记

     马老师喜欢京剧,曾在美国一个华人聚居区参与当地票友活动,即兴表演了《借东风》《文昭关》等经典唱段。他还酷爱画山水,深圳女儿家里挂了一幅“黄果树风光”,运笔挥毫间,能体会一种清澈澄明的意境。所谓画如其人,听马老师讲过去岁月的故事,慢慢的讲述,细细地剖开,记忆的果壳,层层剖开之后,倾听一份清澈,体验一份澄明,儒雅的学者风范,真非一日之功。

     拜访的时间有限,而太多的回忆可谈。这一年来访问前辈学者老先生们,感受到他们对于暖通专业热爱,对于业界同仁惺惺相惜的浓情,这些在马老师的讲述中,再次得以深切的体现。马老师说起老先生们之间的趣事,包括某次小聚会的做菜细节,亦或是某次电话,某次异地的拜访,他目光之中有一种对美好岁月记忆的光辉,还有不舍的情怀吧,牵挂的、温暖的,是一种让我心热的感动。感谢马老师和夫人在深圳给予我们的拜访机会,衷心祝福他们身体健康。

马仁民:
1927年11月生。河北昌黎人。
1952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
1956年调往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任教直至退休。
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务院特殊津贴。

论述及著作:
《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国外非工业建筑室内空气品质研究动态》、《下部送风与局部空调研究》、《下送风空调原理及设计》等。

版权声明:本文为暖通空调在线独家原创,著作权受我国法律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媒体、商业公司、网站、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其他手段侵犯本网权利。 已获许可转载的,请注明“来源:暖通空调在线”。其他合作事宜,请联系本网。
免责声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内容、图片或视频来源于网络、作者投稿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如涉版权、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电话:022-84220470,电子邮件:help@51hvac.com);
2.本网站对转载、分享内容、特约发布、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保证,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只要不用于商业目的,本网站的文章欢迎任何形式的传播和转载,转载请取得授权、注明出处、保持作品完整;
4.本网站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互联网变化及自身业务的发展情况,不断修改和完善本声明。
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暖通空调在线公众微信:ehvacr
每日行业微信日报,订阅有礼了!
责编:hvacrnews
新闻投稿:news@51hvac.com
关键词阅读: 马仁民
高端访谈更多>>
  • 许鹏教授:抗击COVID-19ASHRAE与REHVA对策之对比及借鉴
  • 张泉:数据中心节能方向及相关技术研究的进展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