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开发布局和重点工程 开发布局: 全面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在具备场址,资源、就近接入、就地消纳等建设条件的地区推动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全面开放建设,形成多元化的分布式光伏利用市场。在全国范围重点发展以大型工此园区,经济开发区、公共设施、居民住宅等为主要依托的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充分利用具备条件的农业设施、闲置场地等扩大利用规模, 逐步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工程。探索移动平台光伏发电系统、移动光伏供电基站等新型商业利用模式。 到2020年,累计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规模7000万千瓦: 重点在京津冀区域、长江经济带沿岸和珠三角经济区等省区新增建设单个规模不低于10万千瓦的国家级分布式光伏示范园区50个; 鼓励各省建设单个规模不低于5万千瓦的省级分布式光伏示范园区200个; 在农村经济较为发达的上海、浙江、江苏和广东等地区推广建设光伏新村100个; 在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加快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力争覆盖特困户家庭、扶贫规模达到500万千瓦; 在中东部地区进一步探索推广建筑光伏一体化、移动光伏供电系统等新型发电技术市场,累积规模达到200万千瓦。 有序开展光伏电站建设:重点在资源条件好的西部地区,具备大规模接入和本地消纳能力的地区,结合外送逋道规划,有序建设光伏电站基地,确保光伏电力消纳。在中东部地区,结合土地综合利用,采煤沉陷区治理等,适度建设光伏电站项目。到2020年、光伏电站累计规模达到800万千瓦。 重点工程 重点经济带、重点生态保护区髙比例光伏应用 重点在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大气污染防治任务重的地区,以及青海、西藏、海南等全国重点生态保护区及一带一路等重点地区加大光伏发电建设力度,提髙应用规模,优化区域能源和电力结构,三大经济带和重点生态保护区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占新增电源装机的30%以上,逐步实现区域内已有化石 能源的替代和高比例光伏应用。到2020年,基本完成具备开发条件的己有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大型公共设施等规模化屋顶的幵发利用,将光伏发电纳入新建广房的建筑标准,新增建筑面积光伏一体化比例达到20%以上。重点依托现代农业、沿海渔业养殖、荒山荒坡开发规模化光伏电站,作为区域电网的重点新增电源,着力推广居民建筑光伏,以城镇光伏小区、光伏新村为示范,带动千家万户建设光伏发电系统。 光伏发电综合利用基地 重点在山东、安徽、江苏、渐江、广东等东部沿海省份及现代农业发述的地区.依托渔业养殖、农业设施等建设渔光互补和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集中区,并在大面积水域较多的地区,探索低成本、技术成熟的水光互补建设技术,规划水光互补集中区。 重点打造大型光伏发电基地 在太阳能资源相对较好,具备大规模接入和本地消纳条件的地区,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光伏制造产业发展,重点打造以本地消纳为主的百万千瓦级大型光伏发电基地8个,规划总规模2155万千瓦,2020年建成1590万千瓦。促进光伏发电规模化建设, 有效降低成本,形成分布全国的重要清洁电力供应基地。同时,依托基地开展规模化光伏发电建设、运行管理和智能化控制的研究,积累经验。 在南方地区:主要结合四川、云南大型水电基地等规划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 在西部地区,重点在内蒙古、陕西、青海、 新建、河北等地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土地沙化治理,奥运廊道建设等,开展以本地消纳为主的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规划建设工作。 适度增加外送型光伏发电建设规模 在宁夏、甘肃、新疆、内蒙古、山西等已有7条特高压输电通道规划的区域,围绕通道送端逐步建设一批光试电站,提高己有外送容量中光伏发电的规模和比例,单个基地外送规模达到100万千瓦以上,总规模达到1220万千瓦。 在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太阳能资源条件好、可开发规模大的地区,各规划建设1个以外送清洁能源为主的大型光伏发电基地,可结合大阳能热发电调节性能配置光热项目,并配套建设特髙压外送通道,单个基地规划外送规模达到200万千瓦以上。 光伏发电典型目标示范基地 结合采煤沉陷区土地、水面等不同形式综合治理,在建设条件较稳定和明确、电网接入和消纳条件较好的大同等地区,建设先进技术示范基地; 结合国家电力体制改箪和市场化改革新和市场化创新机制要求,在内蒙古,济宁、阳泉、江苏、山西南部三省交界区域等建设电价竞争机制先进技术示范基地; 结合国家扶贫工作要求,在山西中南部等贫困较集中地区建设大型光伏扶贫电站示范基地; 结合国家对特殊民族地区及其他典型目标试验示范要求,在十三五期间全面实施“光伏领跑者”计划,积累在各类典型示范基地内技术、体制机制,综合应用等方面创新发展经验,通过市场机制扩大先逬技术指标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新提高先进设备在新增规模中的比例,促进光伏发电多元化发展、先进技术产品应用、 成本下降和产业升级。 “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山西太同(300万千瓦)、山西阳泉(220万千瓦)、山东济宁(100万千瓦)、内蒙包头(200万千瓦 )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综合治理工程,积极推进安徽两淮、辽宁、山西、内蒙古等采空区和备采区光伏发电综合治理工程开发建设,规划总规模1540万千瓦,2020年建成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 新能源微电网工程 “十三五,探索建立高比例波动性新能源电力的发输(配)储用一体化的局域电力系统,探索电力能源服务的新型运营模式和新业态,推动更加具有活力的电力市场化创新发展,形成完善的新能源微网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 髙比例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工程 结合新能源示范诚市、绿色能源县建设、选择部分可再生能源资源条件好,能通转型需求强的县域(或域镇)通过太阳能的规模化幵发和风电、地热能集中供热等分布式能源体系,实现城市能源绿色转变。到2020年,建成10个100%可再生能源示范县;在分布式发电比例较髙,经济承受能力强、工业企业集中的园区或经济开发区,通过区域能源站、生物质锅炉、垃圾热电联产、地源热泵供暖等多种可再生能源的优化组合,实现园区电力和热力需求就地生产和消费,到2020年, 建成30个100%可再生能源示范园区。 百万千瓦级太阳能热发电基地 按照“全局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逐步推进太阳能发电产业进程,在2016-2017年的示范阶段,重点在太阳能直射辐射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协调土地、水资源和电网接入条件, 单独或结合大型能源基地建设;开发建设一批5万千瓦及以上太阳能热发电示范工程。带动国产技术和设备产业化。通过示范项目经验总结,到2018-2020年逐步实现太阳能热发电规模化发展。重点建设青海、甘肃、内蒙、新疆4个百万千瓦级太阳能热发电示范基地,围绕主要技术路线及与其他能源结合方式,开展10万千瓦级规模化示范建设,积累建设运行经验,推进产业链建设,促进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太阳能热发电在能源发展中的定位。 光伏扶贫工程 “十三五”期间,在太阳能年利用小时数1000以上的国家级贫困县中全面开展光伏扶贫工程,覆盖已建档立卡的无劳动能力约300万贫困户,为贫困户带来每户每年至少3000元的现金收入。规划“十三五”时期光伏扶贫工程每年建设规模约300万千瓦,占全国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的20%,站全国光伏电池产量的10%。 四、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升级 国家级光伏技术创新平台:国家能源、科技、财政等相关部门共同推动,加快筹建国家光伏技术实验室,形成国际领先、面向全行业的光伏技术创新平台,引领我国光优技术的持续进步,为国家制定光伏行重大决策提供支撑,承担我国光伏领域的国际合作责任。 包括太阳电池及光伏系统的公共技术创新、产品测试、实证砑究等三大平台。 公共技术创新方面:重点建设光伏材料、太阳电池、光伏系统及部件、光伏高 比例并网等公共试验研究平台; 产品测试方面:重点建设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光伏部件测试平台和光伏电站并网测试平台; 实证研究方面:重点建设不同地域气候条件下的光伏实证系统和国家光伏系统实证数据分析中心,优化组合国内优势的光伏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资源,建立大型光伏企业、科研院校、高校的参与机制,积极开展与国际顶尖研发机构的互动合作,全面支撑我国光伏技术创新能力、光伏产品测试能力和标准化水平的持续提升。 光伏发电技术创新计划 全面部署太阳电池、光伏系统及部件技术创新任务,引导国内优势科研机构优势企业形成联合创新团队,重点攻关前沿技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和微电网的关键技术及装备,净零能耗建筑、社区、村镇的可再生能源冷热电联供关键技术,光伏设备及材料回收再利用技米。 太阳电池方面:著重提升晶硅电池,薄膜电池和新型太阳电池的效率、稳定性等核心指标。深入推动大规模光伏发电并网技术研究,加强光伏大规模利用的环境与气候影响研究,大幅提升我国光伏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水平,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核心技术储备,有力支撐我国光伏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促进我国光伏发电规模化利用。 光伏产止升级计划 以推动我国光伏产业化技术及装备升级为目标,吸引大型优势企业加大相关任务研发力度;引导企科研院所、高校组建 光伏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进全产业链的产品制备技术,生产工艺及生产装备国产化水平提升。 晶体硅太阳电池方面: 着重支持高效节能的万吨级高纯多晶硅生产线,显荖降低综合能耗,并具备电子级多晶硅生产能力; 着重支持髙效多晶铸锭技求和高性能硅片量产技术,提高硅片生产效率和硅片质量; 着重支持高效率太阳电池的产业化关键技术,支持差异化的大阳电池及组件生产 线,提高产品对不同应用环境的适应性。 薄膜电池方面: 着重支持铜铟镓硒薄膜电池和碲化镉薄膜电池的产业化技术及关键材料,生产装备,支持硅基薄膜电池提高效稳定性,开展高效率砷化镓及有机薄膜电池的产业化技术研犮。 着重提高生产装备和关键辅材产品性能,着重支持高性能的多晶硅生产设备、金刚线切片机等生产设备研发、重点实现银铝浆、EVA材料等关键辅材国产化,为扩大国产装备及辅材产品市场份额提供支撑。 加快光伏产品认证机制和标准体系建设 健全光伏全产业链的产品标准体系,完善适合不同环境特点的光伏系统设计安装、电两接入,运行维护等工程标准体系,建立建筑光伏标准体系,并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既有建筑改造中推动标准实施。 加强光伏检验技术及检测装备研发,整合检测资源,建立建全晶体硅材料及硅片、太阳电池及组件、逆变器及控制设备等主要产品的公共检测平台,减少检测机构的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 鼓励认证机构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加強开展认证模式和认证服务创新,建立认证机构的问责制和信用记录,建立动态更新的全国统一的检测认证产品目录,加强设备釆购、工程建设、项目融资等相关工作中的认证采信程度,构建重视严品、工程质量的良好环境。 加大对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重视程度,选择我国具有优势的关键技术,加快国际标准转化工作,大力开展自主知识产权标准体系的海外推广,积极加入国际标准体系下的检测认证互认组织,推动我国认证结果的国际化采信。推动检测认证机构间的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我国检测认证机构的技术能力和品牌国际影力,为光伏产品出口贸易提供更便捷的国内外支持。 五、国际产业合作 太阳能国际市场拓展:依托国家能源外交,在双边和多边政府合作框架下,结合“一带一路”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亚、中阿能源合作等双边或多边能源政府合作机制,持续加强太阳能光伏发电,热利用产业国际市场规划合作,引导重大国际项目开发建设,形成国际化市场发展。 重点推进沙特、巴基斯坦、泰国、印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联首等东南亚及中东区域重点国家的太阳能规划合作项目。巩固欧洲、北美洲和亚洲部分地区等传统太阳能产业和投资市场,重点开发东南亚、西亚、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的产品出工程建设和EPC项目。 太阳能国际产能合作:加强我国大阳能先进产能和装备制造囯际化合作,持续我国太阳能装备国际市场竞争力,实现太阳能国际产能“优进优出”。发挥市场主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工程承包+融资”、“工程承包+运营”等合作。鼓励采用PPP等方式,积极推动东南亚及中东区域和国家太阳能项目投资和建设带动太阳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结合分布式光伏发电特点积极参 与境外产业集聚区,工亚园区等合作园区建设,引导国内光伏企业抱团出海,集群式发展,通过“以大带小”产能合作方式,构建全产业链战略联盟,形成产业综合囯际竞争优势。 太阳能先进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合作:鼓励企业加强国际研发合作,开展太阳能产业前沿技术联合研发,提高我国产业技术研发能力及核心竟争力,共同促进产业技术进步。 并网技术领域:通过建立技术硏究中心。推动我国电网企业与德国电力企业的技术合作,提升并网和智能化控制核心枝术水平。 光伏技术领域:加强与曰本、美国等囯际先进光伏制造企业的关键设备联合研发,提升我国在N型电池、双面电地和MWT电池等高效电池领域的综合制造能力。 储能技术领域:鼓励我国电池制造企业与美国、德国相关企业开展联合研发,提升我国电池制造水平。 太阳能产品标准和国际互认: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大自主知识产权标准海外推广,推进国际互认。持续跟进IEC, PVQAT等太阳能标准化工作。加强国际标准差异化研究和国际标准转化工作,逐步完善国内现有太阳能标准体系。参与IECRE体系等多边机制下的产品标准检测认证的国际互认组织工作,掌握标准检测认证规则。推动标准检测认证机构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切实提高我国标准检测认证机构的技术能力和品牌国际影响力。 推动国际人才培养合作:加大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力度,企业自我培养与政府扶持结合,培养一批复合型跨国经营管理人才,推动国际项目开发、建设和运行管理体系建设,以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为先导, 加怏太阳能专北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有关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国际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重点培养创新能力强的高端国际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和综合管理人才,加大海外高屋次人才引进力度,建立人才国阵化交流平台,为太阳能产业国际产能和技术合作提供人才支。 六、保障措施和激励政策 建立太阳能利用目标引导机制:国家能源主管部门根据“十三五”规划目标,上一年度地区发展状况等,合理确定当年全国建设规模总量和布局方案,并形成滚动调整机制,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激发市场活力,创造健康稳定发展的光伏应用市场;省级及地方能源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本地区建设条件和发展状况,科学编制区域规划和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明确主体责任,建立多部门协调的联席制度,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创新市场机制,发挥社会创造力,培育有利于新能源发展的电力交易市场和衍生品市场,不断提高新能源产品的市场竟争力,保障年度目标和中长期目标的顺利实现。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统筹国家可再生能源基金使用,对先进光伏产品应用以及与城市微电网、储能技术等新技术的综合应用给予专项支持。 继续实施财税优惠政策。 鼓劢各级财政出台地方配套财政政策加大对光伏发电利用支持力度、各新能源示范域市,绿色能源示范区县、新能源示范园区及其它示范性域镇,可结合示范项目建设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光伏发电应用。 鼓励各地统等节能减排、扶贫、 棚户区改造筹资金: 支持城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制定和实施太阳能热利用税收优惠、出口退税、鼓励技术创新等政策,对示范项给子财政支持政策。 配套电网建设和运行机制:根据电力体制改革系列文件要求,建立适应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电力市场机制。 优先保障可再生能上网,并结合光伏发电与用户侧紧密结合的特点,创新光伏电力电交易机制,推动电力用户开展多方直接交易, 建立长期稳定和多层次的可再生能源交易市场,逐步建立辅助服务市场,适应电网调峰、调频和用户可中断负荷等辅助服务的新要求,完善并网发电企业辅助服务考核机制和朴偿机制,激励传 统能源为新能源调峰调频。结合配售电系统放开改革,探索支持多能互补利用系统、储能系统、微网系统、小型光伏系统、离网应用系统以及与建筑相结合的光伏发电系统应用的政策和市场机制。 建立适应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市场的价格管理政策:继续完善光伏发电补贴机制,研究出台明确的太阳能热发电上网电价,促进太阳能发电产业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太阳能发展产业竟争力。结合电力体制改革要求,探索建立适应新能源微电网发展的价格机制,促进分布式能源供电、供热发展。 创新金融服务: 积极推动银行金融等机构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光伏发电项目的投融资服务平台。 鼓励探索售电收益权和项目资产作为质押的贷款机制。 完善分布式光伏发电建设贷款支持机制,实施促进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发展的绿色信贷政策。 探讨成立国家光伏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国家注资、企业投资和社会参与的形式,为光伏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关键基础理论研究、核心设备国产化、全球人才培养等无法完全市场化的创新环节提供资金支持。 七、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 到2020年,太阳能年利用总規模达到1.5亿吨标煤,其中太阳能发电年节约5000万吨标煤;太阳能热利用年节约9600万吨标煤,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8亿吨,减少硫化物排放690万吨。 通过大规模发展太阳能利用产业,有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转型。预计“十三五”时期,太阳能发电产业对我国GDP的贡献将达到10000亿元,太阳能热利用产亚贡献将迗到8000亿元。. 预计到2020年太阳能利用产业从业人数可达到700万人,太阳能热利用产业从业人数可迖到500万人。 在“十三五”发展的基础上,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4亿千瓦,使我国大阳能发电产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新闻投稿:news@51hva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