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软硬件供给比较 1.基础设施。加拿大海运、铁路、公路、民航和河运等,多式联运。我国主要为公路和铁路,公路冷藏保鲜车辆,仅占货运汽车总量0.4%;铁路冷藏车占2%,多为陈旧机械式冷冻车皮。现运输设备,仅满足市场需求25%。目前有冷库2万座,分布不均衡,大都年限较长,设备老化。其中新型装配式立体化冷库,还不到20%。自动温控区间较小,难以适应冷链物流的发展。 2.信息化建设。加拿大农产品冷链物流,采用先进信息化管理,智能高效,全程监控,实现无缝对接。而我国信息化平台建设,尚正探索起步。绝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难以处理和传递信息。冷链物流信息技术,如RFID智能监测、条形码、车载GPS、GIS等,应用水平低,尚远未普及。 3.物流技术。加拿大普遍利用自动温控及检测设备,物联网和卫星定位等技术,在物流运输中,实时对冷藏温度变化、车辆运行、油耗和开门次数等,全面动态监控。我国不但此类技术落后,而且在农产品预冷、低温环境下分级、卫生管理和包装等商品化处理技术,也有待进一步发展。 4.专业人才。相较传统物流,冷链物流具交叉性、边缘性及复合型。如冷冻工艺学、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市场营销、品控安全和电子商务等。加拿大教育培训体系完善,物流人才济济。我国高校没有设立相关学科,从业人员大都由传统物流转行,师傅带徒弟。本科以上学历34%,硕士仅15%。 (二)市场化程度比较 1.冷链物流体系。加拿大从农产品生产到销售,产供销一体化,政府、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联动,中间环节少,物流体系安全高效运转(图1)。我国则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协调衔接,在整个环节中,迂回运输,重复分拣整理,“冷冻-自然解冻-再冷冻”,“断链”时有发生;中间环节多,时间长,增加农产品损耗,提升物流成本。 2.第三方物流。冷链物流市场化,实质乃第三方企业的介入程度。加拿大市场化程度很高,大都为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从全球化角度来管理和配置资源,为客户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我国冷链物流尚起步,区域性强,市场规模不大。第6次中国物流供给状况调查,大部分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第三方冷链物流仅5%。除中外运、中粮和双汇等外,其它中小企业,均难达国际冷链标准要求。规模弱小,缺少组织和协调,仅提供冷藏运输服务,无法保证整个供应链低温控制。 3.农民专业合作社。加拿大农业合作社,在农产品市场占据很大份额。组织规模化生产,与超市等需求企业对接,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起关键作用。我国市场化程度偏低,近年虽引导开展农超对接试点,但由于缺乏科学管理和资金扶持,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运营上未尽规范。加之农产品生产标准不统一,竞争力不强,目前尚难实现农超的圆满对接。 (三)法规和政策环境比较 1.法律法规。加拿大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依靠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检查和监督。我国冷链物流的法律法规,如《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原则且笼统。政策大多为意见和规划,可操作性不强。有的照搬国外发达国家,某些条款不符国情。或缺乏相应技术和组织机构,难以实施。 2.物流标准。加拿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制订一系列规范标准,并实施严格的专业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我国冷链物流标准制订较晚,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已有标准覆盖面小,大多在储运环节,缺少上下游衔接管理与销售环节规范。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间交叉重复,或为指导推荐性标准,不具强制可操作性。一些规模较大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如速冻、肉食加工、冰淇淋和奶制品及外贸企业,只遵循企业自身标准。HACCP未得到普及,标准化建设发展缓慢。 3.政府扶持与监管。加拿大经验表明,政府引导和资金投入十分重要。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一方面缺乏统一规划和引导,各环节衔接不紧密。一方面政府扶持不足,如冷库投资、RFID和GIS等信息化建设等,增加物流企业成本等,需国家给予扶持。政府的行业监管,也是一个长期的难题。 此外在发达国家,“没有经过预冷处理的果蔬,就是不受欢迎的”,这一观念已深入人心。而我国大部分消费者,对集贸市场的开放环境下,生鲜农产品的常温流通,却司空见惯。从田间到餐桌是否保持低温状态,并不关心。民众冷链意识,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
新闻投稿:news@51hva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