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创新往往离不开研发,而实践是检验的唯一标准。以“绿色技术研发与实践”为主题的分论坛,由清华大学建筑节能中心高级工程师刘烨主持,来自中外的专家学者发表演讲、分享研究成果、相互间进行学术交流探讨。
绿色建筑要五位一体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所长杨建荣在《绿色建筑技术适用调查研究》中指出,目前绿色建筑的政策趋势是:从2014年起,政府投资公建及保障房全面实行绿建。在“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确定100个左右不小于1.5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区按绿色生态城区标准规划建设。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城镇绿色建筑比重要从2012年的2%提升到2020年的50%。 但是目前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并不容乐观。截止2014年9月21日,全国已公示的绿色建筑标识项目1808个,运营标示项目占比6.7%;上海市共有130个,占比为6.9%。另外,绿色建筑发展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3年的项目数量相当于前五年的综合,并且发展愈趋于理性,一星、二星项目增速远高于三星项目。 在目前绿色建筑发展趋势和所面临的挑战的状况下,需要做到三点:引领性——要具备可持续的评价理念、科学评价方法、科学理念引导下的规划思路、新的设计方法、技术;支撑性——要有关键的节能、环境支撑技术、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技术、面向地域、类型适度的技术集成;管控性——绿色建筑项目的运营数据、实际效果的管控、绿色建筑行业引导、监管。杨建荣指出:理念、概念已成为过去,绿色建筑发展应从“技术集成”走向“运营实效”。 杨建荣说,本次一共选取21项已建成绿色建筑进行调研,其中公建14项、住宅7项,按照公共建筑的入住率(平均入住率76%),对调研对象进行细分。重点分析“建筑遮阳”、“地源热泵”和“非传统水源利用”三种专项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并通过调研得到初步结论:绿色建筑要做到业务定位、设计咨询、物业管理、行业管控和产业支撑五位一体。 加快绿色建筑认证体系建设 “各级政府对节能有着越来越多的需求。”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全球市场总监程乃立这样说道,“LEED(美国绿色建筑认证体系)是目前全球使用范围最广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150多个国家范围内使用。”而且,她提到LEED也越来越重视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的问题。 在《国内外绿色建筑体系对比研究》中,程乃立介绍了绿色建筑的发展,“绿色建筑概念出现于70年代,其初衷是满足能效与环境责任高标准的需求。”而现在在全球范围内有数十个世界绿色建筑标准,虽然某些认证体系会用不同“类别”讲述,都包含基本的5个大项:可持续发展厂址、能源与大气、水资源有效利用、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 此外,程乃立对美国LEED、德国DGNB、英国BREEAM和中国GBL四种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进行了说明和比较。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GBL)不同于LEED、BREEAM、DGNB这3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于建筑全寿命周期环境影响和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这两项,是不进行评估的。最后,程乃立指出:各国的绿色建筑标准差异是基于自身国情的综合性考虑,尽管各个标准均有差异,但是构架以及其主旨均非常相似。其差异主要有:认证途径与方法、认证流程、认证费用、兼容性与适应性、品牌与国际认知、长远建筑环境影响。 “被动房”可实现产业化发展 “什么是被动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张小玲的演讲由问题引出《夏热冬冷地区的被动式房屋》。张小玲解释道:“被动房”建筑的概念是在德国上世纪80年代低能耗建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88年瑞典隆德大学的布教授和德国的菲斯特提出的,他们认为 “被动房”建筑应该是不用主动的采暖和空调系统就可以维持舒适室内热环境的建筑。德国被动式房屋的终极目标是——用一次能源消耗量做限制性,最大限度的减少建筑对化石能源的需求。1991年德国的布教授建成了第一座“被动房”建筑,在建成至今的十几年里,一直按照设计的要求正常运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哈尔滨的溪树庭院B4和秦皇岛的在水一方是由德国能源署认证被动式房屋的两个项目,项目建成后各项指标都达到要求,并且在市场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张小玲还说:“那两个项目的被动房建成以后,对消费者是有极大吸引力,被动房是可以拉动市场需求的,可以说它是走在政策之前。” 另外,张小玲强调被动房有“能耗”和“室内舒适性”指标,不能为了节能从而降低舒适度,必须要能够同时满足各项指标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被动房”。对建筑的采暖能耗、制冷能耗和建筑物的总能耗做限制而不是仅对采暖或制冷做限制;对建筑物的气密性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并制定了检测方法,从而保证了建筑整体的气密性;必须安装带有高效热回收装置的通风设施,从而保证人们在室内的需氧量和建筑质量。 还要达到噪音限值、气密性、热回收率的要求,并满足以下的设计原则——紧凑型设计、无热桥设计、满足自然通风、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充分利用太阳能、建筑整体气密层规定(房屋应有包绕整个采暖体积的气密性外围护结构,这层外围护结构中应有连续完整的气密层)这六条原则。被动房将会全面提升建筑室内环境、全面提升建筑质量、促进节能产业升级。解决专业设计和指导、施工质量、正确材料与产品及构造等制约因素,被动房可以实现产业化发展,有利于降低夏季空调能耗、克服城市的热岛效应等,实现了多方利益的统一。 示范项目将以近零能耗为目标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能院高性能建筑研究中心主任吴剑林,阐述了“CABR近零能耗示范楼”秉承“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经济实用”的设计原则,并为制订中国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提供依据的建设目标。他指出:示范项目将以近零能耗为目标,达到建筑能效评价标识最高等级标准,并以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三星级,LEED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铂金级为目标进行设计和建造。 该项目是针对北方建筑尤其以北京为例: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空气品质差、交通拥堵的寒冷地区城市典型问题因地制宜进行示范。作为被动建筑对于墙、窗、外遮阳、屋面;热阻、气密性;施工工法等的处理,并将它打造成运用大量先进技术的一幢智能建筑,实现了冬季——采暖不依靠化石能源;夏季——空调能耗降低50%;照明——照明能耗降低75%,是绿色技术研发与实践的典型案例。 避免高服务水平帽子下的高能耗建筑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中心助理研究员胡珊指出,当前中国建筑能耗持续增长,各类建筑的总面积和人均面积显著增加,北方采暖外,各类建筑能耗强度都在增加,公共建筑能耗强度增幅明显。公共建筑规模增长迅速、能耗强度大、总能耗高。经过研究发现,目前建筑能耗与服务水平出现一个正相关的情况。胡珊强调:建立合理的、适宜于中国国情与生活方式的建筑服务水平评价体系是关键。因此,要做到以下方面的内容:使用《建筑能耗标准》作为评价指标、实测与模拟相结合得到归一化能耗数据、商业地产服务水平定量评价、参考现有等级划分中对服务水平的要求。 北京博锐尚格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江江详细论述了——能源管理系统在商业建筑中的应用。“以技术为导向,而不是以管理需求为导向的顶层设计,将系统建设看做简单的产品购买,忽视了工作流程的调整与匹配。”他指出,能源管理系统是一套服务与管理的计算机辅助系统,有进行节能运行、环境品质、设计优化、节能改造、设备安全、品牌增值等方面管理。 |
新闻投稿:news@51hva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