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文章 » 正文

探讨多联机空调系统制冷剂泄漏的安全性

来源:互联网 作者:德图博客 2012-05-10 10:04:38
http://down0.51hvac.com/down/uploads/110722/1_14204G17.gif
专题
多联机空调专题旨在汇集该领域内的资讯与技术文章,并聘请行业专家进行指导与解答,跟踪全球先进技术的发展以及了解实际应用的情..

我们曾介绍过空调多联机工程施工注意事项 ,目前,多联式空调系统以其设计施工简便、使用灵活方便、运行节能、功能强大、可靠性高等大量优点在工程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对多联机的特点和使用条件经验不足,出现了一些设计不合理的情况。本文带您了研究一下多联机空调系统制冷剂泄漏安全性的问题。

 
1、制冷剂泄漏国家标准多联机的常用制冷剂有:


如空调对制冷剂的要求文中的介绍,制冷剂的添加选择是有一定要求的。R22、R407c和R410a,这三种制冷剂本身是完全安全无毒、非易燃的,但是如果泄露的制冷剂充满房间会使室内停留的人窒息,对此中国及其他多个国家对此有明文规定:中国国标GB9237-2001《制冷和供热用机械制冷系统安全要求》第4.3.1.1原文如下:“第一组该组的制冷剂是不可燃的,可用于总充装量能满足有关制冷空间要求的系统。当其不超过表3规定时,即使逸出,也不会对周围的环境带来危害。使用直接冷却对有人空间最重要的是安全问题,在6.3中用中毒和窒息危险来限制直接制冷系统的制冷剂量。”该标准表3中规定R22的实际限值是0.3kg/m3,但没有规定R407c和R410a的实际限值。

 
了解制冷剂相关知识,请参看:


R-22制冷剂特性
制冷剂氨和氟利昂的特性
R-407C制冷剂是做什么用的
空调系统制冷剂R-410A介绍及与R-22对比


2、房间制冷剂限额


 计算我们以一个例子来说明如何测定和计算室内空气的泄露制冷剂的最高限额:假设一间办公室的使用面积为:20m2,吊顶后的净高为2.5m,净空间体积为:20×2.5=50m3.经计算,R22、R407c和R410a的泄露制冷剂的最高限额分别为:R22、R407c:50m3×0.3kg/m3=15kg;


R410a:50m3×0.44kg/m3=22kg这就是对该房间所属的空调系统的制冷剂总充装量的限额要求。


由于对总充装量有上述要求,我们用下图来分析如何选择室外机的型号来确保当制冷剂泄露并充满房间不会使室内停留的人窒息(仅分析R410a):

 
3、室外机制冷剂充装量


即使忽略由于制冷剂管道长度等原因添加的制冷剂,当空调房间面积小于20m2时,各厂家的20HP的室外机的出厂充装量也将达到了安全原因而产生的系统总充装量的限额。


对于多联机系统,除了室外机出厂的制冷剂充装量以外,很多时候还需要根据管路长短和室内机的数量、型号补充制冷剂。另外,由于制冷剂比空气重,在某些低洼的地方如地下室,制冷剂有可能停留,这样的地方应该特别注意。


匹数机组:


即使不考虑这种大匹数室外机在低负荷长管路下的是否节能的问题,也不考虑一旦室外机故障时维修是否方便、停机区域是否过大的问题,还不考虑大匹数室外机的性能和可靠性(如:油平衡、融霜、气液分流和合流的阻力损失)是否令人满意的问题,但必须考虑室内停留的人的安全问题。

 
4、系统制冷剂总量计算


多联机系统制冷剂充装量包含三部分:室外机出厂之前已经充装的制冷剂、室内机需要充装的制冷剂和连接室内外管道内需要充装的制冷剂。制冷剂充装只考虑液管的充装量。现已某典型办公平面,为例(层高3.2m),计算多联式系统制冷剂总量。有关空调制冷系统制冷量的计算,可以参考制冷系统中制冷量单位的换算 。
 

免责声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内容、图片或视频来源于网络、作者投稿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如涉版权、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电话:022-84220470,电子邮件:help@51hvac.com);
2.本网站对转载、分享内容、特约发布、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保证,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只要不用于商业目的,本网站的文章欢迎任何形式的传播和转载,转载请取得授权、注明出处、保持作品完整;
4.本网站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互联网变化及自身业务的发展情况,不断修改和完善本声明。
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暖通空调在线公众微信:ehvacr
每日行业微信日报,订阅有礼了!
责编:cuilei
新闻投稿:news@51hvac.com
高端访谈更多>>
  • 许鹏教授:抗击COVID-19ASHRAE与REHVA对策之对比及借鉴
  • 张泉:数据中心节能方向及相关技术研究的进展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