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文章 » 正文

南京地铁一号线环控系统节能研究

来源: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 作者:何志康,朱培根 2011-05-16 09:00:36

      作者:何志康1, 朱培根2 (1.南京市地下铁道总公司运营分公司,江苏南京210012;2.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07)

 

      摘要:以南京地铁一号线环控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全年段地铁通风空调能耗的影响因素;通过理论研究及计算机模拟,确定了合理可靠和节能环保的最佳通风空调形式;分析了地铁全线不同年段隧道温度分布和能耗情况,在满足地铁环控要求前提下改进和优化了地铁环控运行模式。南京地铁一号线环控系统的实际运营模式,可为其它地铁线的环控节能运营作参考。

 

      关键词:地铁; 环控; 节能; 模拟

 

      0 引言

 

      节能减排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城市交通运输中,地铁运营耗能巨大,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地铁的快速发展。据报道,2003 年,广州地铁1 号线和2 号线的客票收入刚好和能耗费用相抵,而其中地铁环控系统的能耗占了整个地铁运营总能耗的30%~40%。比如日本银座线的营业里程为14.3km,耗电量为745kWh/km,而用于空调设备的用电量就达到了298kWh/km。清华大学朱颖心教授认为在空调和机械通风运行期间,地铁环控能耗在全部的地铁能耗中占相当大的比例,甚至超过了列车的牵引能耗[1, 2]。因此,对于地铁环控系统的节能试验研究意义重大。

 

      1 南京地铁一号线概况

 

      南京地铁1 号线一期工程(以下简称1 号线)于2005 年正式通车,1 号线南起奥体中心,北至迈皋桥,全线贯穿城市中心区,主要为南北走向,全线长21.72km,共有车站16 座,其中地下站11 座。分别为奥体中心站、元通站、中胜站、三山街站、张府园站、新街口站、珠江路站、鼓楼站、玄武门站、新模范马路站和南京车站站;地上站5 座,分别为小行站、安德门站、中华门站、红山动物园站和迈皋桥站。南京地铁设计计算参数为[3]: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2.4℃,湿球温度26.9℃;夏季通风室外计算干球温度28.0℃;冬季通风室外计算干球温度1.8℃。地铁内计计算参数为站厅空调计算干球温度30.0℃,相对湿度45%~65%;站台空调计算干球温度28.0℃,相对湿度45%~65%;车厢内空调计算干球温度27.0℃,相对湿度45%~65%;室外空气全年平均干球温度为15.3℃。

 

      2 通风方案与模拟

 

      根据南京地铁的实际环控设备配置情况,确定可能的各年段环控方案。

 

      2.1 闭式运行

 

      全线闭式,只有乘客出入口与外界相连,站台采用独立的空调系统,列车运行时车站乘客出入口产生活塞风,可作为车站新风补给,如满足车站新风量要求,则车站空调系统就不需要另外进新风,隧道区间利用列车活塞作用通风换气[4, 6]。此模式一般用于夏季或冬季。对地铁全线进行闭式通风模拟,新街口站和珠江路站的部分模拟数据如图1 所示。乘客在站台和站厅平均停留时间为4.5min,初期高峰小时预测车站客流量最大的新街口站为17 343人/h,相当于车站平均每时每刻同时有1301 人,高峰小时列车满载的情况下相当于区间平均每时每刻同时有1405 人,新风标准按12.6m3/(h·人)计,所需新风量为9.5m3/s 即可满足卫生要求......

 

      详细:http://tech.51hvac.com/papers/jianzhujienen/2010/1025/64326.html?1305004549

免责声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内容、图片或视频来源于网络、作者投稿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如涉版权、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电话:022-84220470,电子邮件:help@51hvac.com);
2.本网站对转载、分享内容、特约发布、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保证,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只要不用于商业目的,本网站的文章欢迎任何形式的传播和转载,转载请取得授权、注明出处、保持作品完整;
4.本网站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互联网变化及自身业务的发展情况,不断修改和完善本声明。
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暖通空调在线公众微信:ehvacr
每日行业微信日报,订阅有礼了!
责编:cuilei
新闻投稿:news@51hvac.com
高端访谈更多>>
  • 许鹏教授:抗击COVID-19ASHRAE与REHVA对策之对比及借鉴
  • 张泉:数据中心节能方向及相关技术研究的进展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