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大学 高承苗 刘智梅 潘学良 王 艳 2009年7月,骄阳似火,经历了离别的痛苦,我们2005级本科生顺利毕业了。很荣幸,自己上了本校的研究生,可以留在母校继续深造。回到家找了份辅导老师的工作,想为孩子们尽自己的一份力量。7月中旬,接到了刁乃仁老师的电话,说有一个设计竞赛要做,我很想把握这次机会,于是欣然答应回校作设计。
同时回到学校的还有我们一届的两位同学和一个研究生师姐。刚刚通过了毕业设计、答辩一系列环节,这次的设计对我们而言相对容易些。我们4个人组成一个团队,在辅导老师的带领下于7月底开始了上海某活动中心的中央空调设计。首先我们进行了大致分工,负荷计算部分由大家一起完成,关于系统方案的选择是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一起确定的,接下来的画图部分由小组其他三人承担,而我主要负责设计说明书的整理撰写和后来的答辩环节。任务分配完成后,我们开始了紧张有序的空调设计。
设计的第一步是负荷计算,我们4个人各抒己见,有人坚持按照设计手册和规范中的公式一步步计算以求准确,有人坚持用软件计算来提高效率,最后我们采用了前者,每个人负责一个楼层,最后由我进行了汇总。为了验证结果的准确性,我又用清华大学开发的DeST软件进行了负荷模拟,得到的结果令人满意。接下来的方案选择,是整个设计的核心,如果方案选择不合理,整个设计就是一个败笔。我们根据自己在毕业设计中积累的经验先进行了初步确定,但是对于乒乓球馆、羽毛球馆等有特殊要求的公共场所我们不知所措,于是我们向指导老师请教,他们在深思熟虑后给出了我们宝贵的建议,几经修改,最终完成了方案确定。接下来就是图纸的绘制,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图纸也成功地绘制完成了。剩下的时间里,我进行了设计说明书的撰写。这个工作看起来就是把设计过程记录一遍,但是实际做起来却是不容易的,它不仅要求自己对设计内容有全面的了解,更是要求思维清晰、思路缜密。在反复的修改中追求更好,就像我们的人生,在不断的改正中提升自己的价值。
经过了一个多月的奋战,终于完成了设计内容。这次设计给我们的本科生活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它不仅使我们掌握了更多的设计知识,更是对人生的又一次启迪。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团结合作,才能使自己在集体中得到升华。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要做好一件事情需要耐力、毅力和实力,我们的人生一样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此,我要对所有关心帮助我们的老师说一句:谢谢老师,你们辛苦了!
十月份,捷报传来,我们获奖了,我还代表我们团队获得了去天津参加制冷学会年会的机会。见到了各大高校的专家教授,通过聆听各专场报告让自己受益匪浅,更深化了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认识;认识了更多的同学、朋友,让我收获了一份珍贵的友谊,这次的天津之行,我满载而归。
整个设计竞赛虽已落下帷幕,当初的那份热情还在燃烧,它将继续照亮我以后的人生。
在此,感谢中国制冷学会与美国ASHRAE学会提供给我们大学生这样一个展现自我能力和实力的良好平台,祝愿设计竞赛越办越好,中国制冷学会和美国ASHRAE学会的明天更美好!
(2009年第1届CAR-ASHRAE学生设计竞赛二等奖) |
新闻投稿:news@51hva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