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要达到10亿平方米以上。到2020年,绿色建筑将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然而,中国目前绿色建筑占总建筑比重尚不足1%。
“意见”与现实隔着比较大的鸿沟,绿色建筑在推广的过程出现了种种问题,亟待解决。
成本问题
按照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达到一星标准,每平方米成本需增加50元,达到二星标准,成本约增加100-200元,达到三星标准,成本则会增加300元左右。
住建部“绿色建筑后评估调研”课题组对全国100个竣工后的绿色建筑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公建项目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分别为每平方米40元、152元、282元,住宅项目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分别为每平方米33元、73元、222元。
呈现出成本越高推广越难的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绿色建筑一定是便宜的,尽管建设与购置成本可能比一般建筑高,但是长期运行成本一定是低的,而且还要算生命生活质量改善这笔账。
积极性问题
同济大学中英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龙惟定指出,一些公共建筑,如银行的大楼,节省能耗产生的价值跟其产值相比,微不足道,因此缺乏推动动力。
对于建材商而言,由于现阶段缺乏绿色建材生产的激励机制,加之受技术、资金所限及造价比较昂贵,因此,建材商生产和推广绿色建材的积极性不高。
而对于开发商而言,由于绿色建筑造价相对较高,成本回收期较长,利润空间有限,市场认知度较低,因此,开发商开发绿色建筑的动力不足。
管理者则是被动地去运行管理绿色建筑,积极性并不高。再从经济角度考虑,绿色建筑的运行成本高于传统建筑,在低物业费收益的状态下,不少物业管理机构会把绿色建筑视为一种负担,以致不时停用一些绿色设施。
机制问题
“绿色建筑的需求不足,这里面有价格因素,也有体制机制没到位的原因。”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梁俊强如是说。他认为,由于约束性机制没到位,绿色建筑的需求不足更为明显。
业内专家认为,目前的绿色建筑实施运行情况并不好,基本上评上设计标识后不再关注绿色建筑运行效果,原因很多,比如甲方销售完成后,重心转到其他项目开发商,不会关注后续运营;运营一般交给物业公司,谁来牵头评定运营效果不知;但是也有很少一些项目,作为示范,很关注运行效果,比如总部大楼,由自己的物业公司进行管理,全面安装能源监控系统,带着研究性质进行项目运营。
点评:推广绿色建筑 还需强制性机制
我国的绿色建筑目前仅有总建筑体量的1%,要实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上文中说到的绿色建筑成本问题,当算好这笔账后,会明白建设绿色建筑应该是个赚钱的买卖;对于利益相关方积极性方面的问题,如何构建好体制机制,能让利益相关方能摘到绿色建筑结出的“果子”,让不积极推广者尝到不积极带来的“恶果”,是应好好研究的课题。
那就牵扯到一个机制问题,倘若机制问题处理好了,则成本问题、积极性问题就不会成为问题!正如此,推行强制措施势在必行!通过强制措施的贯彻执行,戳到利益相关方的“痛处”,才能使之认真的执行!而据住建部官员透漏,强制性措施将不日推行!正如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王有为所言,推广绿色建筑就必须强化激励与约束,既要运用行政手段,从设计图纸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环节严格把关,不达节能标准的不予开工建设、不予竣工验收,对超限额用电的公共建筑实行惩罚性电价;又要研究实施财政奖励,对超过节能标准的低能耗建筑逐步给予财政资金奖励,切实增强加快发展低能耗建筑的动力与压力。 |
新闻投稿:news@51hva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