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分析 » 正文

离心机的迷途

来源:暖通空调资讯 作者:仇胤 2009-09-03 15:11:17

     在三年前的德国IKK制冷展上,复盛在其展台上展示其自主研发的一款离心式压缩机,就此引发了行业的一番遐想。业内人士纷纷认为复盛离心式制冷压缩机一旦实现商业化运营,毫无疑问将逐渐打破离心机市场的坚冰。然而时过三年,市场中开始有很多品牌拥有了自身的离心机产品,却没有一个企业是利用的复盛离心式压缩机技术。也许三年前只是一个引子,引出了中国中央空调市场中最后一块垄断市场的新竞争格局。

     目前在中国能够拥有自身离心机产品的品牌已经多达两位数,如果仅仅从数量上分析,离心机市场的坚冰已经被打破,但这就是否意味着现今的离心机市场已经花团锦簇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至少目前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市场份额还牢牢的被四大品牌所占据,并且根据业内人士的分析,这样一个垄断的局面并不会随着因为短期内众多厂家的涌入而改变。

     但无论如何,破冰之旅已经开始,并在中国市场逐渐发展成为三种阵营的竞争态势,约克、开利、特灵、麦克维尔、顿汉布什为代表的美资品牌,美的、格力、海尔、富田(注册地在国外,但是基本在中国市场发展,因此也划入国产品牌的发展序列中)、恒星为代表的国产品牌,LS、三菱重工、世纪东元、日立为代表的日韩品牌。对于国产阵营以及日韩阵营来讲,虽然在其他产品领域中都有着非常不错的市场地位,但相对于离心机市场,他们的基础太薄弱,尤其是在美资品牌多年来耀眼光环的笼罩下,这条离心机的发展之路显得尤为迷茫和彷徨。

     早在1921年,开利博士就研究出六级压缩式离心压缩机,从而开创了空调冷冻技术的新时代。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发展成为三级压缩,两级压缩,直至1970年,开利研发出全球第一台半封闭式单级压缩离心机。直至现在,约克主力单级压缩技术,特灵追崇多级压缩技术,美资品牌在离心式压缩机技术的积累越来越纯熟。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自然也将这种先进的技术带入了中国。在九十年代的市场,除了一些专业于冷冻行业的国产品牌之外,四大品牌的出现无疑是把握住了市场发展最好时机。拥有先进的技术、知名的品牌、深厚的企业文化底蕴,想不有所建树都难。尤其是在当时客户群体远远没有达到如今这样广泛程度的情况下,四大品牌更多的是驰骋于大型空调制冷产品市场中,为他们长久以来霸占离心机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技术与市场并重,这是目前美资品牌在离心机市场中拥有的最大优势,因为技术的先进带动了他们对市场的把握,当然在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占据了中国离心机市场发展的先机,并通过这十多年积攒形成了市场核心,由此形成一层深厚的壁垒。那么日韩品牌的阵营有何依仗?

     根据对日本以及韩国中央空调市场的初步了解,当地的离心机市场并不如中国市场这样被美资品牌所垄断。在日本,三菱重工、日立等品牌牢牢占据着市场的主动,而在韩国,LG、世纪也是市场的主流,这虽然同这两个国家的消费习惯有一定的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阵营中的品牌,技术已经不是发展的壁垒。同样是在1970年,韩国LG推出了其自主研发的第一台半封闭单级压缩离心机,从时间上来讲已经跟开利同步,历经这么多年的发展,其技术实力并不比美资企业逊色。而在日本,日立从1930年就已经开始生产离心机;1955年已经开始了变频离心机的销售;1989年开发了用于东京新宿BCD集中冷站,迄今为止仍是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100000RT的离心机组;1993年已经开始销售使用环保冷媒R134a的离心机组。但是对于中国市场,他们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没有把握住市场的最好时机。这些品牌几乎都是在2005年之后,才开始正式向中国推出离心机产品。日立与LG都是2006年在中国市场投产离心机,世纪东元、三菱重工离心机产品基本上都下个月左右登陆中国,此时距离美资阵营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已经将近10年时间。

     从市场层面分析,在中国市场中使用LS品牌运作的LG(LG 2006年在青岛建厂,使用LS品牌,主要生产离心机和溴化锂产品)对《暖通空调资讯》表示,在韩国,LG离心机从70年开始起步并批量化生产,到现在将近40年时间,不仅是在韩国,另外在中东、东南亚等地区的影响力也非常的大。尤其是核电站项目,亚洲地区的二十几个核电站,LG参与的就将近二十个,中国的如秦山核电站、辽宁的核电站也都在使用LS的离心机产品。虽然在这些项目中是用于工业冷冻,但核电行业对防爆型、安全性的要求特别高,不同于民用的舒适性空调,既然LS能够进入这样的领域,那么从技术层面分析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LS现在所需要做的,就是通过这些具备高品质项目的影响力,来逐渐打开中国市场的知名度。对于即将投产的世纪东元,其所面临的压力更加巨大,虽然在韩国世纪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但对于中国市场,这完全是一个全新的品牌。因此在世纪东元销售总监李程波的构想中,世纪东元的销售渠道基本会借用东元在中国的销售力量,尤其是在华南以及华东等东元的优势地区,其可以完全将销售权利下放。世纪东元则重点针对华北市场进行开发。同时,世纪东元将在市场的最初阶段主推200RT的离心机产品,通过成本的控制,去与螺杆机市场进行竞争,在一定范围内避免与强势品牌的直接对话。

     相对于日韩品牌,国产品牌在离心机市场竞争力的构建中则显得更为薄弱。国产品牌中,最早涉足离心机市场的还属美的、格力、海尔三大家电巨头。2004年,美的与重庆通用合资成立重庆通用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2006年推出变频式离心机产品,通过合资的形式最先拥有了离心机产品技术。随后,格力、海尔也通过技术的引进,开始离心机产品的生产。富田也因为目前与汉钟同属一个集团管理,因此也拥有了核心的离心机开发技术。此外,恒星集团通过与一个名为“柯茂”的公司进行合资,引进汉钟离心式压缩机,也开始了离心式冷水机组的生产。短短两三年内,国产品牌都通过各种的方式,打破了离心机市场的壁垒,前途似乎无量。但业内人士都明白,这些仅仅是一个起点,最重要的还是需要积累。

     不同于其他产品,离心机产品的门槛之高并不仅仅在于离心式压缩机的技术。因为除了压缩机这一核心部件外,如系统匹配、喘振等技术问题的解决方式,也是离心机制造企业自己的核心技术,而这些技术也将直接影响主机的性能优异以及稳定性等方面,因此压缩机部件的解决只是冰山一角。国产企业怎么样在“组装”的过程中去解决这一系列的矛盾,这是横亘在国产品牌身前的最大问题。某企业对《暖通空调资讯》直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怎么惧怕美资品牌所拥有的强大优势,相反,他们对一些品牌“不按规矩出牌”的做法颇有忌惮,尤其是表现在价格方面,在技术与市场都不能够获得领先,国产品牌或用最得心应手的“价格”政策去刺激离心机市场的软肋。

     在垄断性优势的面前,任何一家后进入离心机市场的企业都将由于缺乏先天市场优势,而在短期内无法构建自身的竞争力。但不可否认的是,产业的发展规律终究无法逆转,尽管短期内离心制冷机组市场的竞争力格局不会因为竞争者数量的增加而骤变,一旦市场呈现出完全竞争的端倪,后进入者在产品要素不具竞争优势的前提下,仍旧可以在营销的价格、渠道及促销要素上大做文章,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解除了技术壁垒的禁锢,必然会释放出一批全副营销武装的潜伏生产力,打破市场的寂静也只是个时间的问题。

     由于核心技术的缺失,且缺乏对离心制冷机市场的长期操作经验及积淀,这将成为后进入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克服的壁垒,同时,其也是短期内无法撼动离心制冷机市场现存竞争力格局的根本原因。在大型机组的销售上,通常现行的销售模式以直销为主,这不仅仅是因为大型机组项目的成交金额较大,大多渠道商难以承受项目的垫资压力,与经销模式相比,在企业与客户的直接对话中,企业更能有效的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服务,这个服务贯穿了整个销售活动的全过程,其对于离心制冷机组的销售来说尤为重要,而这一整套的流程是企业在长期销售工作中不断积累形成的。作为后进入者,尤其是行业中广泛存在的以中小型机组为生的企业,在既不熟悉离心制冷机组市场的同时,也毫无经验和积累可言,一旦其踏入这方田地,则必将在一段漫长的求索道路中等待市场的眷顾。而寄生中小型机组销售的经销制度也无法根植于大型机组市场长久孕育的土壤之中,涉足离心制冷机组市场无疑意味着大多企业将重塑自身的销售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一方面后进入市场的企业必然面临着资源的重新分配,而如何分配的问题也很难在短期内得到妥善的解决;另一方面,打破一个习惯的方式对很多企业来讲并不是件易事,同样,进入离心制冷机组市场也非易事,因此离心制冷机组市场离泛竞争化的格局还很远。

     现在,这些后进者已经站了在离心机市场的这个迷宫的入口,出口只有一个,谁能走出来,现在还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一旦走出了这个迷宫,等待着他们的是百花齐放的灿烂景象。
 

免责声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内容、图片或视频来源于网络、作者投稿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如涉版权、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电话:022-84220470,电子邮件:help@51hvac.com);
2.本网站对转载、分享内容、特约发布、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保证,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只要不用于商业目的,本网站的文章欢迎任何形式的传播和转载,转载请取得授权、注明出处、保持作品完整;
4.本网站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互联网变化及自身业务的发展情况,不断修改和完善本声明。
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暖通空调在线公众微信:ehvacr
每日行业微信日报,订阅有礼了!
责编:hvacrnews
新闻投稿:news@51hvac.com
高端访谈更多>>
  • 许鹏教授:抗击COVID-19ASHRAE与REHVA对策之对比及借鉴
  • 张泉:数据中心节能方向及相关技术研究的进展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