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分析 » 正文

苏州市场调研

来源:互联网 作者:admin 2006-09-25 08:49:14
第一部分:基本概况

     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傍无锡,北依长江。全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人口591万,下辖5县市和8个区,其中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古城区14.2平方公里。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京杭运河贯通南北,望虞河、娄江、太浦河等连接东西,太湖、阳澄湖、昆承湖、淀山湖镶嵌其间。

     苏州市自1983年3月地市合并,2001年初吴县撤市建区,2002年苏州高新区与虎丘区合并,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全市现辖沧浪、平江、金阊、吴中、相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虎丘区)7个区和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江5个县级市,121个镇。市区1650平方公里,古城区14.2平方公里。

     2003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90.97万人,比上年增加7.11万人,其中市区总人口216.87万人,比上年增加4.47万人。苏州人口以汉族为主,约占全市总人口的99.9%,还有回、蒙、维吾尔、满、苗等51个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的0.1%。

     苏州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6℃,无霜期230天左右,日照2000小时以上,年降水量1100毫米,3至8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雨量的65%左右。

     改革开放20多年来,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充满了活力,年均增长保持在12%左右,综合经济规模已经挤进中国大中城市前列。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达2802亿人民币,人均GDP达到5763美元,全年财政收入409.9亿人民币,实现工业总产值7010.77亿人民币,成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工业城市。2003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656.63亿美元,其中出口326.33亿美元,进口330.29亿美元,外贸出口总额仅次于深圳和上海。2003年新增合同外资124.9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8.05亿美元,约占中国的12%,占全世界的1.3%,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的排名由2002年的双双第2位上升到双双第1位。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已有91家先后落户苏州。苏州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的现代化新兴工业城市。苏州正在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产学研紧密联合、各类人才聚集的技术创新基地,科技含量高、外向度高、经济效益好的现代农业基地,融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为一体、生态环境优美的旅游度假基地。

第二部分:经济发展概况

     2003年,苏州实现全年生产总值280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77万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按现行汇率折算为5763美元。全市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4.4:58.2:37.4调整为2.8:63.1:34.1。全年实现财政收入突破400亿元,达409.9亿元,同口径增长34.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0.31亿元,同口径增长44.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0.5亿元,同口径增长43.2%。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8年持续上升,达到14.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2003年全市工业经济在内、外需求的共同推动下,工业经济总量及发展速度均创近年新高。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7010.77亿元,其中国有企业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4976.5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8%和39.1%。全年工业用电量304.1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0%。各类所有制工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外资企业一路领跑,私营经济跃上新台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总产值128.74亿元,集体工业总产值59.44亿元,三资工业总产值3011.91亿元,私营工业总产值942.2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7%、13.3%、48.7%和27.9%。

     重工业化水平继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产值3208.65亿元,轻工业产值1767.8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9.3%和23.7%,重工业化水平达到64.5%,比上年上升9.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924.87亿元,同比增长41.4%;实现利税332.65亿元,同比增长29.2%,其中利润214.49亿元,同比增长35.8%。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59.3%,创近年新高。规模型经济继续推进,骨干企业对全市工业的引领作用明显。工业百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24亿元,同比增长56.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51.3%;利税总额180亿元,增长38.8%,占比达54.0%,其中利润总额132亿元,增长48.2%,占比达61.5%。

     全市开放型经济保持了良好的态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突破600亿美元,达到656.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0.4%,其中出口总额326.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6.2%。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281.63亿美元,内资企业出口额44.68亿美元。全年机电产品出口额250.89亿美元,增长95.6%,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达76.9%,比上年提高7.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78.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8.9%,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4.8%,比上年提高8.5个百分点。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64.32亿美元,进料加工贸易出口215.04亿美元,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出口46.43亿美元,占比分别为19.7%、65.9%和14.2%。

     在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工业三大主流投资的带动下,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创下新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08.93亿元,比上年增长73.3%,增幅提高29.4个百分点。从投资主体来看,国资、外资、民资实现三驾齐驱。国有经济投资349.86亿元,增长96.3%;三资企业投资429.28亿元,增长84.2%;私营个体经济投资346.29亿元,增长47.3%。从投资种类看,基本建设投资973.03亿元,增长89.9%,更新改造投资237.72亿元,增长40.4%,房地产开发投资177.94亿元,增长65.8%。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62.22亿元,增长88.2%,增幅高于全社会14.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投资843.96亿元,增长65.2%,其中工业投入840.67亿元,增长65%,主要集聚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工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和纺织业。全市116个重点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362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9%。

    开发区建设加快推进。全市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1个省级开发区全年共新增合同外资81.7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4.1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6%和23.3%,占全市的65.4%和64.8%。至2003年末,累计开发面积366.16平方公里,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69.81亿元,批准进区三资企业5438个。苏州工业园区基本完成70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国际科技园、软件园、信息产业园等功能载体加快构建。全区实现财政收入46.2亿元,进出口总额144.59亿美元,其中出口额59.8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1%、138.4%和126.9%。苏州高新区出口加工区封关运作,二期物流中心投入运行。全区实现财政收入35.11亿元,进出口总额159.37亿美元,其中出口额87.5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6%、83.9%和103.6%。昆山开发区实现财政收入37.27亿元,进出口总额90.27亿美元,其中出口额48.7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5.4%、59.1%和68.4%。沿江开发全面启动,产业特色进一步增强,常熟经济开发区的江苏华虞国际造纸产业园和张家港经济开发区的江苏扬子江国际冶金工业园获准设立。

第三部分:房地产市场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苏州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带动了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始终保持在30%以上的增速,呈现出持续、稳健的发展走势。

     2003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77.94亿元,比上年增长65.8%,商品房施工面积2576万平方米,增长75.6%,竣工面积779.2万平方米,增长39.6%。商品房销售额146.92亿元,增长26.2%,其中住宅销售额122.9亿元,增长25.3%;商品房销售面积575.44万平方米,增长6.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498.99万平方米,增长4.0%。全市商品住宅平均售价达到2463元/平方米,增长20%,其中市区商品住宅销售均价为3058元/平方米,增长34.1%。房屋二级市场置换交易活跃,全市旧住宅成交过户面积达304.49万平方米,成交额41.27亿元。全市拍卖、招标和挂牌交易经营性用地596宗(工业项目用地除外),共计1651万平方米。

     今年以来,苏州市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继续扩大,1-7月完成投资139.7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4.7%。从投资用途来看,房地产开发的整体结构较为合理,住宅投资达到115.66亿元,同比增长44%,继续占开发投资的主导地位,办公楼投资为2.49亿元,商业营业用房为13.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倍和1.5倍。

第四部分:苏州市场概况简述

     苏州地处江苏南部,作为苏南三市(苏州、无锡、常州)中距离上海最近的城市,苏州的经济发展势头受上海龙头作用带动也最为明显。尤其是在近几年中,苏州经济获得了全方位的提升,无论是市区,还是下辖的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江5个县级市,各自的城市建设规模都非常大,因此这也使得苏州地区的中央空调市场获得了高速增长。据业内人士分析,2003年苏州地区中央空调市场的整体需求已经超过了8个亿(以设备价计算)。

    据了解,在苏州市场中,多联机系统的市场需求占据了比较高的份额,尤其是在小型中央空调市场中,多联机系统的市场比例可以达到60%左右。当地业内人士认为,苏州地区多联机市场如此发达的原因首先是得益于华东地区的气候条件,比较适应多联机产品的性能特点;其次,多联机系统在苏州市场的成熟也离不开之前的市场培育。据介绍,以大金为代表的企业进入苏州市场的时间较早,长期以来对经销商、设计院乃至一些用户进行的市场导向工作也开展的比较到位。大部分的设计人员对多联机系统的设计非常熟悉,因此造成了一些设计人员在很多项目的设计上都会“习惯性”的采用多联机系统;也正是因为多联机系统在苏州地区很成熟,也因此在市场中拥有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实力的经销商,如苏州伊斯特、常熟大禹等等。

     经销商的较强竞争力也为多联机系统持续保持在市场中的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由于多联机系统价格高,初投资较大,就地域而言,其多联机在苏州市区的占有率明显高于周边市场,就用户类别而言,主要是集中在政府系统项目、高档写字楼等。多联机系统在苏州市场的成熟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品牌加大重视,除大金、东芝继续保持了在当地市场中的优势外,海尔、美的、华凌、大连三洋、小天鹅、三星、日立、澳柯玛也纷纷在多联机市场中加大投入。据悉,开利在不久之后也将推出多联机系统。此外,在传统的冷水系统和风管系统市场中,在约克、开利、特灵、麦克维尔保持优势的同时,以清华同方为代表的国产品牌也在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份额。由于冷水系统和风管系统的用户主要集中在工厂企业,一些企业的特殊要求使得对非标产品的需求较多,这也为一些专业性更强大的企业带来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如爱斯特、台佳、天加等等。

     苏州市场由于发展较早,成熟度也非常高。除表现在品牌格局较为稳定外,当地的经销商也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据介绍,苏州地区经销商大多具有比较长的行业历史,无论是在产品类型上,还是在品牌的合作上,都会体现很强的“专一性”,特别是一些实力较强的经销商,他们的成长由于往往是依托一个品牌,因此忠诚度也很高,这就给一些同产品类型的品牌进入市场的主力渠道设置了障碍。

     同时,由于苏州距离上海较近,苏州地区的许多项目的设计往往会在上海完成,这就使得空调设备的采购也会随之在上海完成,而安装则是由当地的经销商或安装公司进行的。由于苏州地区的外商投资发展迅速,工厂企业也已经成为需求增长最快的,在苏州进行投资的外商主要以台资、韩资和日资为主,还包括一些欧美企业,因此具有一定外资背景的品牌一般会设置专门的机构为此类用户进行销售和服务,如东元、国祥就有“台资部”等。

     苏州市场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房产市场带来的需求,据了解,由于苏州经济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较高,消费能力也因此得到提升,新建商业住宅精装化的趋势较为明显。此外,在一些市区旧楼改造过程中,向精装修房转变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因此,小型中央空调尤其是适合家庭使用的产品,在苏州将迎来一个迅速增长的机会。
免责声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内容、图片或视频来源于网络、作者投稿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如涉版权、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电话:022-84220470,电子邮件:help@51hvac.com);
2.本网站对转载、分享内容、特约发布、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保证,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只要不用于商业目的,本网站的文章欢迎任何形式的传播和转载,转载请取得授权、注明出处、保持作品完整;
4.本网站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互联网变化及自身业务的发展情况,不断修改和完善本声明。
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暖通空调在线公众微信:ehvacr
每日行业微信日报,订阅有礼了!
责编:admin
新闻投稿:news@51hvac.com
高端访谈更多>>
  • 许鹏教授:抗击COVID-19ASHRAE与REHVA对策之对比及借鉴
  • 张泉:数据中心节能方向及相关技术研究的进展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