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人物 » 正文

吴沈钇教授个人简介

来源:同济大学 2017-03-27 11:55:50
    吴沈钇(1914~2017),浙江嘉善人,暖通工程学家。大同大学教授,光华大学教授,同济大学教授,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1985年曾率团访欧,考察西德高等教育,并应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皇家理工大学邀请,前往学术交流。退休后在美国组织同济大学校友会,任会长,现任名誉会长,并任上海同济大学校友会理事。长期从事建筑设备与暖通空调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已培养多名硕士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为空气调节与空气净化。20世纪60年代,发表了“简介热泵供暖并建议济南市试用热泵供暖”,是使用热泵供暖的先驱者。进入同济大学后,致力于空气洁净的研究,涉及军事工业、航天、电子、生物医药等各方面,让工业产品和科学实验活动进一步微型化、精密化、高纯度、高质量、高可靠性。出版了多本书籍。 并主编多种刊物,在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1914年2月,吴沈钇出生于浙江省嘉善县。嘉善县坐落于中国长江三角洲,有着六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著名旅游地西塘就位于嘉善县。作为第一批沿海开放县之一,嘉善县是一个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地,在这样一个文明的摇篮里,吴沈钇就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时代。

    1914年,著名爱国者张天方光复了嘉善县,引进不少先进思想,吴沈钇的父母亲也在这阵潮流中再一次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所以毫不犹豫地决定让吴沈钇走上求学的道路。尽管生活困苦,适龄的吴沈钇依然被送入学堂,当时私塾教学仍然是诗词歌赋的学习,这也为后来吴沈钇的诗词歌赋水平打下了深厚的基础。由于师资的缺乏,当时很多科技文化知识并未普及。面对当时混乱的时局,年幼的吴沈钇就常常坐在学堂的河边上沉思,到底为什么而学,应该学什么,作为一个读书人,应该如何报效国家。所以在一边上学一边分担家务的同时,吴沈钇还一边思考自己的未来。渐渐地考大学继续深造自己的想法就在脑海里形成了。

    上世纪30年代初期,吴沈钇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顺利考上了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当时的校名是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大学期间,前后历经了邵子琪、程天放、郭任远三位校长,这三位校长一丝不苟和求是务实的思想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吴沈钇。土木工程系在浙大仅仅创建了几年,但是吴沈钇先生当时就已经意识到土木事业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建设至关重要性,怀着一份将来报效祖国的热情与决心开始了这个学科的学习。在大学四年的学习期间,不仅踏实认真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慢慢找到了自己做人的真谛,严谨求实,少说多做,以至于在后来几十年的科研工作中,吴沈钇默默奉献的可贵精神都一直广为流传。

    吴沈钇在校期间,时局虽然动乱,但相比抗战全面爆发时期,当时算是比较稳定,很多新兴学院的成立也相应完善,这样吴沈钇算是在动荡环境中靠着一棵粗壮的大树学习,打下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并且产生了浓厚的母校情结。在埋头苦读的同时并不忘家仇国恨,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组成了队伍联合多校前赴南京请愿,成员中就有土木学院学生吴沈钇。这次行动,虽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吴沈钇却得到不少锻炼成长了许多。在认识专业知识重要性的同时,吴沈钇也明白必须走出中国,走国际化路线,所以他坚持学习英语还有德语等,后来从事图书馆工作时翻译了诸多外文文献,英语水平也得到很大提升。与此同时,吴沈钇也懂得身体是革命的基础,他坚持锻炼身体并注重养生,此习惯让吴沈钇达至百岁高龄时身体依然健朗。

    吴沈钇在大学期间一直发奋学习,埋头读书,抬头做人是他的原则,在1935年,吴沈钇顺利完成了学业。毕业之际,级会要每个人写一个今后的志愿印在毕业纪念刊上。吴沈钇写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吴沈钇说这个志愿实属妄言侈语,当时既无读万卷书志向,也无行万里路方向。但是多年后的吴沈钇却实现了这一妄言。

    大学毕业后吴沈钇先工作了一段时间,接着就去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攻读建筑环境工程,留学期间,吴沈钇专心致力于学习,极少回国(在于子三烈士惨案发生时在友人的帮助下回国悼念),至1949年获得硕士学位,正式学成归国。

    美国密歇根大学坐落于密歇根州北端,临近加拿大,毗邻苏必利尔湖和密歇根湖,并有苏必利尔湖支流流经校园,四季均是景色怡人。尤其是这里的秋天,丹枫锦树三秋丽,放眼望去,正如明代诗人张元凯所描述的“枫桥秋水绿无涯,枫叶满树红于花”,随处可见学生驻足观望,拍照留念。不过彼时的吴沈钇却没有心思欣赏这人人称道的美景。1935年,‘华北事变’爆发,日军持续侵华,南京国民政府实施‘妥协退让’的政策,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协定,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军全面侵华,中国领土连番失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些消息一个接着一个,让身在美国一直关注国家的吴沈钇揪心无比。于是,他把精力几乎完全都放在了学习上。当时的密歇根大学,在工程学领域拥有极强的实力,世界闻名,他暗暗发誓,要把这里先进的知识和技术都学回去,尽他的所能,为国家做贡献。在这所美国著名的“学术重镇”里,吴沈钇除了课业之外,不是呆在图书馆里查阅文献,就是亲自动手做实验,专心致志。如此刻苦的学习,吴沈钇的课业一直非常优秀,他的博闻强识,不仅让同学们佩服,连老师也略有所闻。在这里所学的一切,为他日后成为中国暖通行业的奠基人打下了极为深厚的基础。

    在每天的课余,吴沈钇总是会与周围的同学交流,吸收他们中优秀的思想,纠正自己的英语发音。了解到德国在暖通方面的实力后,吴沈钇又自学了德语。我国最初的几乎所有来自于英美,德国方面的暖通文献,都是由吴沈钇先生翻译过来的。可以说,没有吴沈钇先生,就没有我们暖通行业的今天。吴沈钇先生还很喜欢写作,不管课业有多繁忙,每周他都会抽出时间来写点东西,他优秀的文采,也给周围的同学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人回忆说“吴思维敏锐,见解独到,与他(吴沈钇)交流总是非常有意思”。

    1931年5月,国际饭店动工兴建、1934年12月竣工并开业,饭店由4家银行联合投资兴建的投资建造,面对当时的上海跑马厅,由匈牙利籍著名装饰艺术运动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由于当时楼高惊人,故有“仰观落帽”之说。大楼的建筑风格完全是当时美国装饰艺术运动摩天楼风格,大楼总建筑面积15650平方米,地上高度83.8米。在1952年之前一直是“远东第一高楼”。并且长期是中国第一高楼桂冠的“保持者”,国际饭店也是上海当年华人经营之最高档的豪华饭店。历史上的国际饭店是名流聚集场所,饭店开业后,中外军政要员、社会名流常常在这里设宴,成为上流社会活动场地之一。

    大学毕业后,吴沈钇来到了著名的上海国际饭店,成为了这座亚洲第一高楼的设备工程师,负责着全大厦的设备运行和监督,监督能源和水消耗,以及应急维修工作。吴沈钇在大学期间积累了大量的工程经验和理论知识,因此对于酒店的设备维护工作,上手很快,渐渐地成为了设备管理组里面的万事通,大大小小的问题到了他面前都迎刃而解。正是其出色的工作表现,没多久,吴沈钇就成为了国际饭店的总设备工程师。总工程师作为设备组的领导,管理着各工种值班人员,必须完全熟悉酒店所有系统和设备的情况,有着全面均衡的技术知识,良好的管理技能。尤其是国际饭店经常接待各界社会名流,必须保证客人的舒适和安全,各种设备更是要经常维护和检修,丝毫马虎不得。吴沈钇也深知这个岗位的重要性,对工作付出了更多的精力,常常在酒店加班。他并没有像其他领导一样坐起了办公室,而且常常深入一线,监督各班组的日常工作进度的工作质量,当维修工作人手不足时,他就马上顶上去。他在担任总工程师的时间中,国际饭店从未发生一起重大的设备事故。两年后,他被提拔为国际饭店的总经理,并兼任总设备工程师。他上任后,就对国际饭店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升级改造工程,为国际饭店装配了当时最高级的电梯,升降速度更快,运载能力也更大。装修了会议室和宴会厅,气势更加恢宏。在他任职期间,宋庆龄、宋美龄、张学良、陈纳德等都是饭店的常客。中外军政要员、社会名流常常在这里设宴,成为上流社会活动场地之一。吴沈钇管理有方,安排周到,总能是客人宾至如归,饭店业绩也比过去有很大提升。

    1949年,吴沈钇留学归来之时,新中国刚刚解放不久。解放前,集中供暖和空调系统在中国可谓是凤毛鳞角,其工程的计与安装大都被一些洋行垄断。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了有计划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了满足国家建设对大量专业建设人才的需求,国家对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暖通空调高等专业教育也就应运而生。吴沈钇得知国家的政策之后,十分激动,也积极投入到专业筹划之中,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添一份力。在众多前辈的努力下,终于在195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东北工学院设立了第一批供热供煤气及通风专业,吴沈钇也成为了同济大学供热供煤气及通风专业的第一批教师。1952年同济大学招收了一届二年制的专科班,于1954年毕业,195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同济大学当时为四年制,首届本科生毕业于1957年。

    暖通专业创办初期,由于没有经验,一切都先从苏联照搬过来,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安排、教学大纲基本上是参照苏联模式制定的,教材也是把苏联的翻译过来使用。吴沈钇发现这样照搬教材,会有不少问题,首先是计划总学时太多,教学内容也有很多不切合我国具体情况。于是,他开始尝试对同济的暖通专业进行改革,首先是自己编写教材,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对内容进行扩充和改写。他首先编著了国内第一本暖通专业方面的教材,《暖气工程学》,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开创了国内自主编写暖通教材的先河。并且,他还积极引进国外优秀教材、杂志和参考资料,联络国外学者,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如今耳熟能详的国外杂志如Ashrae Journal等,最初就吴沈钇所引进并翻译的。

    吴沈钇在同济教授多门专业课,主要教授采暖工程等方面。他对待教学极其认真,在每次上课前,都要把上课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并补充大量的专业新技术,不拘泥于课本。同学们也一致反映,吴沈钇师的课由浅入深,方法灵活。由于他曾经在上海一些高级场所的设备部门参与过工作,对国内的大型空调系统非常了解。经常抽时间,带感兴趣的同学去饭店的设备间参观实习,令从未见过空调系统的同学们大开眼界。

    1956年吴教授被国家评定为三级教授,为当时国内暖通行业最高级别。然中国文人向来安贫乐道,吴教授亦如此,醉心于教学科研。

    1956年,东工的本专业毕业生答辩,非常的隆重,同济大学的巢庆临老师、吴沈钇师都去观摩。本科生答辩如同现在的硕士答辩,很严格并且相当精彩,巢老师和吴沈钇师看到后辈们如此优秀上进,心里特别欣慰,当时就看上李鹏飞,实乃孺子可教也。吴教授开始带研究生,为暖通高级人才的培养做贡献。

    从1956年下半年开始,吴沈钇在图书馆做校刊工作,吴沈钇做什么工作都力求做到最好,不浪费生命,对得起自己的人生。图书馆又是个清幽之地,鲁迅有诗曰:“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躲进图书馆也不用管它春夏与秋冬了,图书馆里自是资源丰盛,可以享受精神的大餐。

    由于政治原因,在1957年,吴沈钇教授不能参与教学工作,但是他对学术的追求从未止步。吴沈钇师很开朗直率,没有因为被划为右派对党有情绪,林则徐曾说“青史凭谁定是非”,公道自在人心,清者自清,几百年后历史才会有定评,何不豁达从容,坦坦荡荡处世。素来钦佩苏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不过,杰出的英语水平,他得以担任专业文献的翻译工作,在此期间,参与了美国采暖与空调工程师协会编制的技术类文献翻译,还有相关暖通专业词汇,沈教授兢兢业业,从不怠慢敷衍。我国的暖通行业原本发展就比欧美发达国家晚了数十年,因此这些文献的翻译工作实乃十分重要和起促进作用的。

      六七十年代恢复工作,吴沈钇教授主要从事教授暖通专业英语课。吴教授讲课清晰明了,重点突出,旁征博引,又不乏幽默风趣,深受同学们爱戴。

    吴先生关注医院净化空调。在科研上与范存养老师一起做净化空调研究,主要研究医学无菌室。这对于国内净化空调的发展意义重大,当时医疗水平欠发达,无菌手术室的建设没有相关技术及标准规范,困难重重,急需解决,这关系到万千病人的福祉。还有洁净厂房的建设急需净化空调技术。吴沈钇先生工作积极主动,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攻坚克难,披荆斩棘,做了很多贡献。
1960年吴沈钇教授发表了“简介热泵供暖并建议济南市试用热泵供暖”,此时热泵在国内发展时间尚浅,还处于摸索阶段,吴教授在此领域做了不少研究工作,以期技术成熟,惠及大众。

    吴沈钇先生在进入同济大学工作之前,有着积极的政治态度,在国民党时期曾经争取过民主,吴沈钇胸怀天下,有远见卓识,希望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其座右铭。

    文革以后李国豪让吴沈钇去图书馆当馆长,整顿图书馆。图书馆馆长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刻不容缓,图书馆是一个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也考验着一个人的能力。吴沈钇久在图书馆工作,对图书馆管理较为了解,足以胜任这个工作。同时吴沈钇担任了全国政协、上海政协的职务和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1979年7月赴京开会前,精于诗词的吴沈钇赋诗一首:

        二十二年如一梦,
        今番再度出江东。
        淮边夜色朦胧黑,
        泰岱晨曦宇宙红。
        建设当前需智勇,
        古稀于此学青童。
        应皆有志兴邦国,
        重见承平意气浓。

    这首七律表达了年近古稀而满怀振兴中华豪情壮志的吴沈钇的心声,他把弘扬求是的激情倾注于教学和科学实践之中。吴沈钇在环境工程专业方面造诣深厚,为了及时了解国外在这一领域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他按月把专业范围的各国期刊所有文献提要摘译成中文,介绍给专业教师,涉及的期刊每月有20种,摘译的文献每年近1000篇,有200多份全文译出。为了赶译资料,他有时在打字机旁啃馒头当午饭,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疲惫了便伏案而眠。1981年,中国建筑学会委托吴沈钇主编环境工程专业词汇,他只用了8个月的时间便完成和出版了有15000条内容的专著。他和著名的桥梁专家同济大学原校长李国豪合作编辑的《土木建筑工程词典》成为土建领域的重要文献。

    上海市浙大校友会(按上海市社团管理局规定现改名浙江大学上海校友会)的诞生是吴沈钇倡导和培育的结果。1987年他组织7位校友开始筹备组的工作,很多浙大校友都亲睹吴沈钇对校友会倾注的心血和辛劳。3年中,吴沈钇召开了近80次的各届校友座谈、讨论,与母校领导(当时浙大校友总会尚未成立)多次联络请示,终于在1984年9月30日在解放日报大礼堂召开了上海校友会成立大会。吴沈钇恭请上海市人大副主任兼秘书长施平学长担任校友会首任会长,校友会首席顾问苏步青教授提名吴沈钇为校友会常务副会长,两项倡议得到全体理事的拥护。

    吴沈钇严以律己、宽厚待人和爱护青年的道德风范闻名于同济校园。1981年12月中旬的一天,同济大学图书馆阅览室书架上发现4本无人认领的书籍,图书馆馆长吴沈钇又收到一封内附人民币10元的米信,未具名的信中说:“我在自私占有欲的支配下拿了馆里的书……由于近来感受到大家都在为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努力,我的心灵受到冲击,我想重新做人。我已把书送回,现附上10元作为修补封面之用。”吴沈钇接信后,对青年学生能自觉认识错误并主动改正的这种具有自知之明的精神状态,深感欣慰,当即执笔写了一封致这位同学的公开信,在同济大学校报发表。吴沈钇在信中写到:“我以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读完你的来信,从你的信中我感受到了一个迷途知返的青年人真诚的心声。图书馆工作人员也都为你能从错误中觉醒而高兴。古人说:“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希望你在这个新的起点上争取更大的进步。”图书馆并决定将附款如数招领退还。此事在同济大学引起很大的反响,传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佳话。

    1994年1月,吴沈钇在出版《旅行随笔》自序中写道:“光阴如矢,匆匆已历六十春秋。当年级友,几见天河星沉,而今杖履寥落。可他们的一生有为科研博士、有为学部委员、有为著名教授、有为高校领导、有为劳动模范、有为工矿主管、乃真正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者,不论在或不在,功在邦国,令人佩服。对照自己,读书未逮,工作少成,自我惭愧。”这当然是吴沈钇自谦之语,他不仅在做人和做学问方面毕生弘扬和实践求是精神,受到所有识知他的各辈校友的尊敬,在“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方面,也是突出和罕见的。他精通专业,外语功底深厚,诗词书法大气潇洒,作为高等学校的图书馆馆长,自然博学多才读万卷书。在“行万里路”方面的历程,在校友中更是空前的。至1989年初开始,吴沈钇和夫人开始漫游西欧,先访中西欧的英、法、德、意、奥五国,再访比利时、卢森堡、列支敦士登和摩洛哥。1992年开始,他访问加拿大、墨西哥、瑞典、东欧和亚洲各国。十几年中,他穿梭往返上海和中国、美国各地,迄止2003年9月他共写下了六册计64篇游记和百余首诗词,均在全国旅游杂志、上海欧美同学会会刊和《浙大校友》等刊物发表。这些充满爱国激情和抒发振兴中华雄心壮志的诗文,是吴沈钇一生正气热爱祖国的真实记录。

    吴沈钇一生中作品无数,但是最令他自豪与骄傲的是他的子女以及学生们,虽有很多头衔,但是父亲和老师的称谓最是合心。吴沈钇先生这一代人,生在旧社会,长在旧社会,但是发展在新中国,经历了新旧社会的变迁,经受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种种变革,也受到过尊重和误解,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欢欣喜悦和艰苦磨难。但是一颗爱国之心,以及对暖通事业的热爱、执著追求,让吴沈钇在各种时期都携带着一份永不磨灭的热情,他希望自己的子女以及学生也像他一样,吃得了苦,干得了活,经得起磨难,他的学生们,大多成了优秀的科研与教学中坚和领导骨干,很显然,吴沈钇的要求他们都做到了,所以他骄傲。


吴沈钇主要论著


1.《中国工程师手册,土木篇》,汪胡桢主编,商务印书馆发行,北京,1950,11月第一次印刷
2.《中国工程师手册,机械篇》,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商务印书馆发行,北京,1980,第一次印刷

3.《暖气工程学》上海: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1955
4.《升降设备》上海:科技出版社,1962
4.《卫生设备》上海: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1954
5.《高层旅馆建筑中空调方式的选择》出版社不详
6.《图书馆的建筑设备》出版社不详
7.《手术室的净化空调及专用机组》。出版社不详
主编《英汉暖通空调专业词汇》,《空气调节》,《废气脱硫》等刊物



免责声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内容、图片或视频来源于网络、作者投稿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如涉版权、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电话:022-84220470,电子邮件:help@51hvac.com);
2.本网站对转载、分享内容、特约发布、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保证,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只要不用于商业目的,本网站的文章欢迎任何形式的传播和转载,转载请取得授权、注明出处、保持作品完整;
4.本网站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互联网变化及自身业务的发展情况,不断修改和完善本声明。
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暖通空调在线公众微信:ehvacr
每日行业微信日报,订阅有礼了!
责编:admin
新闻投稿:news@51hvac.com
高端访谈更多>>
  • 许鹏教授:抗击COVID-19ASHRAE与REHVA对策之对比及借鉴
  • 张泉:数据中心节能方向及相关技术研究的进展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