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人物 » 正文

张书香 :做“氟化工”的领军人

来源:中国山东网 2015-09-09 13:45:49
 张书香,男,汉族,中共党员,1954年8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首批资助的高校骨干教师,曾长期担任过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现任“山东省氟化学化工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先进建筑材料绿色制造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氟硅新材料团队的首席科学家。曾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济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2005年获“齐鲁晚报杯”山东高校十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4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9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做“氟化工”的领军人
                                                                                ——记济南大学教授张书香
 
       张书香教授长期从事高教和科研工作,多年来,没有休息过一个节假日。他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指导本科生,培养硕士、博士70多名,主讲10多门课程,教书育人,教学效果优秀,指导的硕士学位论文曾获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在多年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张书香教授惟志惟勤、谦虚谨慎、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深受学生的爱戴和广大教师的好评。
 
       张书香教授率领团队和研究生在山东高校中率先开展了“氟化工材料”研究,使山东新增4个氟化工高新技术企业、新增了5个高端氟产品,并创建了山东省氟化工材料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氟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我国建立了新的氟化工材料创新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和氟产业的需要就是“氟化工”人的历史使命
 
       “通过氟材料研发,为氟行业建立一个研发基地,培养一批人才,形成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带动相关行业发展,为山东省和我国氟行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济南大学氟化工材料团队和山东省氟化学化工材料重点实验室的发展目标。“十五”以来,围绕这一目标,济南大学张书香教授带领的氟化学化工材料团队,在政府的指导下,与企业“产学研”紧密合作,针对氟行业的关键技术瓶颈问题进行了艰苦的科技攻关和创新,研发出一系列高新技术成果,实现多种高端氟产品的国产化和产业化,开拓出了一条高端氟化产业链。
 
       张书香带领团队不顾氟化工厂有易燃、易爆、有害气体易泄漏等危险,毅然投身于开发氟技术,发展高端氟材料,推动氟行业发展的事业。在山东省科技厅和济南市科技局等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组织下,济南大学和氟化工企业组建了由教授、博士和研究生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了“产学研”特色的科技攻关团队,一路从技术到产业,走出了属于团队自己的特色产业路,走出了通过解决国家和氟行业需要,培养积极工作能力的教书育人之路。

瞄准国家急需的高端氟产品,打响技术攻坚战
 
       从四氟乙烯出发氟涂料树脂和氟涂料等高端产品的技术难度大,该路线存在一系列技术难点,其聚合反应过程放热强、压力高,实验周期长,设备要求高,操作复杂,国内缺少必需功能单体和中间体,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数据不足。要实现氟产业的产品高端化,摆在团队面前的首先是要将技术难题攻克。
 
       作为一支从属于济南大学的高校科研力量,张书香教授及其团队在进行技术攻关的过程中,在充分发挥自己理论研究扎实、创新能力强和仪器设备先进的优势的同时,他们重视利用“产学研”各方资源优势来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在济南市科技局和山东省科技厅的支持下,以济南大学和济南等地氟化工公司为技术依托单位,先后成立了“济南市氟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氟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山东省氟化学化工材料重点实验室”。将主要工作目标定为:“集中力量攻克制约我国氟产业发展的技术难关和应用基础理论,获得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同时,密切注视国际氟化学、氟化工和氟材料发展动态及新成果,注意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努力创新,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达到国际先进或国际领先水平的标志性高新技术成果,促进氟产业发展,支撑相关的高新技术领域”。在深入调研、论证和大量前期实验工作的基础上,氟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团队展开了一系列的科技攻坚工作。
 
       张书香教授及课题组其他科技人员,在深入的调研、论证,检索和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搜集了国外相关品牌的样品,分析了各样品的组成成分,根据氟涂料的性能要求、氟涂料及氟树脂的结构与性能关系和济南市的氟化工基地的原料优势,吸取国外氟涂料开发的经验,对氟树脂结构进行了分子设计和工艺设计,从应用基础研究做起,分别在济南大学实验室和氟化工公司车间共进行了数百次合成实验,建立了科学、可行的氟树脂合成路线。
 
       经过艰苦攻关,他们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打通了以四氟乙烯为主单体合成室温固化氟涂料树脂的技术路线,确定和优化了聚合反应工艺,合成出合格的室温固化氟涂料树脂,氟树脂的性能指标和经济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基于四氟乙烯合成高性能氟涂料树脂和氟涂料的国产化和产业化,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占领技术制高点,奋力打造新的氟化工特色产业链
 
       张书香教授及其团队在开发氟涂料树脂和氟涂料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仿制国外产品,而是根据国情,根据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能的内在规律,进行高分子设计,创新,设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氟涂料树脂结构,并自己设计和合成出其所需的新型聚合单体、关键原料、中间体等,在这一系列创新的基础上,对合成工艺和生产设备进行攻关和创新。这些技术的国产化、产业化为氟化工行业形成了高端氟产品的产业链。这些技术的工业生产和产业化,为氟行业和涂料行业新增了多个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20多亿元。
 
       济南华临化工有限公司是该团队开发的氟涂料树脂生产技术产业化后新诞生的氟化工公司,已建成年产1000吨的氟涂料树脂生产线和年产3000吨的氟涂料生产线,主要生产的四氟乙烯系氟涂料树脂、氟涂料和含氟农药中间体等,生产的氟树脂已销往深圳、广州、北京、天津等地的20多个涂料生产公司,该公司的氟涂料产品广泛应用于10多省市的各种工程防腐和防护。该公司被评为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所生产的四氟乙烯系氟涂料树脂占同类产品国内市场40%的份额。
 
       山东中氟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是该团队“四氟丙醇(TFP)和八氟戊醇”生产技术工业化而新诞生的氟化工企业。2004年投产,已工业化稳定生产10年多,产品纯度达到99.99%,占世界70%的市场份额,每年生产四氟丙醇3000多吨,八氟戊醇500多吨和200吨十二氟庚醇等高端氟产品。产品畅销美国、欧洲、日本、印度、新加坡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实现出口创汇累计1亿多美元。使长期垄断国际市场、且引领一直世界光盘生产用四氟丙醇的日本大金公司已放弃该产品的生产。从而,形成了中国产四氟丙醇垄断世界市场的新局面。2013年,该公司的销售收入达到3.6亿元,公司已被评为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
 
       该系列高端氟产品的产业化,产品替代进口或大量出口,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形成基于四氟乙烯的新的氟化工产业链,并对我国氟化工、涂料、建筑、风电装置防护及海洋工程防腐等行业和领域的技术进步有重要意义。是“产学研”合作,实施科技攻关支撑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
 
       人才于科研实战中成长,学科于行业服务中发展,十年间,氟行业中崛起了一支生力军
天道酬勤,在氟化工领域中10多年的艰苦奋战和拼搏,培养了一批氟化工技术人才,形成了氟化学化工开发团队,张书香团队已锤炼成氟行业创新的生力军,团队的骨干成员肖玉岭高工已成为山东森福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的副总经和总工程师,主持该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和技术开发,张景海工程师已成为济南华临化工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团队带头人张书香教授于2005年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 2008年被评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9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同时,高端氟产品产业化过程为氟化工企业和社会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100多人,为社会新增就业岗位1000多个,培养的研究生大多数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济南大学积极为地方经济服务,全力支持张书香团队为氟行业服务。济南大学与氟企业合作,先后建立了济南市氟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氟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高校氟化学及特种化工材料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氟化学化工重点实验室。形成了以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科与氟化工行业“产学研”合作的氟化学、氟化工、氟材料的科研开发创新平台和氟化工的人才培养基地。目前,该团队正在与氟企业“产学研”合作,将启动 “十三五”的创新计划,将实施一系列新的氟化工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这些成果产业化后,将可为企业和社会每年获得经济效益3-5亿元,社会效益显著。
 
       张书香教授及其团队的经历证明,中国有氟资源,有氟化工原料和巨大氟产品应用市场,中国的“氟化工”人有能力创新、攻克技术难关,与国际大公司竞争,打破西方诸国对高端氟化工产品技术和市场的垄断,使我国成为氟化工强国。
 
       张书香教授及其团队的成功证明,中国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建设创新性国家的过程中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免责声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内容、图片或视频来源于网络、作者投稿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如涉版权、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电话:022-84220470,电子邮件:help@51hvac.com);
2.本网站对转载、分享内容、特约发布、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保证,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只要不用于商业目的,本网站的文章欢迎任何形式的传播和转载,转载请取得授权、注明出处、保持作品完整;
4.本网站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互联网变化及自身业务的发展情况,不断修改和完善本声明。
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暖通空调在线公众微信:ehvacr
每日行业微信日报,订阅有礼了!
责编:dudu111
新闻投稿:news@51hvac.com
高端访谈更多>>
  • 许鹏教授:抗击COVID-19ASHRAE与REHVA对策之对比及借鉴
  • 张泉:数据中心节能方向及相关技术研究的进展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