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读了德国哲学家的一本书,关于是不是科学,有两条,第一,要对自己学科的历史有一个系统的理论梳理,第二个,这个学科可以用数字说话么。所以说今天在这里规划界所有的人,是我们规划从学科走向科学的重要支柱。我们一直在为规划成为科学努力。我今天讲的题目叫做“从BIM到CIM,从增量建设到智慧协同”,和刚才IBM专家所讲的相关。 2007年,在世博会的规划建设中,IBM提出了智慧地球,在世博会中,我们没有提这个说法,我们世博会是BetterCity,主题是城市,所以我们提出了SmartCity,智慧城市的概念。
城市是一个机器,这是城市规划在1933年提的,把城市分为居住、工作、交通、休闲,四大功能。四十年过去,在1973年的马丘比丘宪章,我们认识到城市不仅是机器,还是有机体,今天又是四十年过去了,我们提出城市是生命体的概念。 我们创造了英文词:“City Being”,城市,就像人一样,所以我们有了世博会城市生命馆。城市成为生命体,我们应该给他以尊重。不尊重城市,就会得到城市的报复。可感知,可判断,快速反应,会学习,这是智慧的城市。 BIM的过程与历史贡献 对于BIM的发展历程,1988年至2000年,建立建筑信息模型(BIM),2000年至2010年,建立虚拟设计与建造(VDC),2010年后,是Optimize Facility Performance。 BIM有一些典型应用,例如BIM用于日照分析,用于绿色建筑,但是这远远不够,不能满足一个城市生命体的要求。 如果我们的规划管理工作原先落在单体,那么未来的城市管理一定会落在单体之外的系统。城市是生命体,建筑是细胞,从BIM到CIM,应该是一个从细胞到生命体之间的变化。 从BIM提升为CIM CIM = City Intelligent Model,城市智慧模型 CIM的实践,同国外相比我们有机会让他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得到发育。在世博会和其他一些实践上,这些概念已经得到应用。 举例,从单栋建筑走到群落,走向环境模拟。2008年的时候,我们在都江堰灾区进行了水模拟与风模拟,发现水与风的流动极其相关,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所有流动的、无形的东西,以及他们对城市的影响,这是我们规划非常需要的东西。 对于BIM的单个细胞、单体,不能解决我们城市问题,在原来的单体之间,那些联络网络,是CIM要突破的重点,例如:交通流、水流、气流、固废物的排泄等等,这些流动在我们的规划管理中间是很少涉及的,而这块才是我们CIM的重点,看不见的无形的东西,是我们所需要关注的。 城市中还存在着信息传递的神经系统,不可见的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整个城市的生命体每天都在更新,相比建筑的稳定系统,城市每天都在变化。 现在我们的规划管理,或许会出现一个突破性进展,那就是百姓参与服务设施管理,不仅仅是规划局派人去审批,而是社区内每个老百姓都在管着我们的设施。我们国家的转型期,让城市走向多元共治。 城市从单体建筑,走向全系统运行管理。所有的智能建造,意识,构建,全部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新体系。 从“以形定流”走向“以流定型”的群落规划设计。 我们需要先知道各种的“城市流动”,根据流动,来确定空间的形,这是Smart的关键。 (1)把BIM作为CIM的细胞——将建筑作为城市细胞 (2)城市物质子系统建模——建立CIM的工作底板,多种数据的导入 (3)城市时空数据的接入例如世博会,模拟100多万人在世博会,通过模拟,保证世博会的安全。 我们的空间信息多,但是时间信息少,目前我们在做上海出租车数据分析,通过长时间段的连续分析,可以更加详细的了解城市人的活动状况。 (4)城市突发事件预警包括自然灾害,火灾,犯罪等等,能够及时启动应急管理预案。 (5)城市蓝图模拟规划专业的特征,是具有梦想。对蓝图的描绘,通过不同的情景方案,来应对城市弹性与不确定性。 CIM应用介绍 (1)世博园区可视化模拟决策平台 (2)智能市长桌 智能市长桌是为了便于信息化和统一管理而设立的,但是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通过从上到下的压力,建立数据体系,通过市长对信息工具的使用,推进城市智慧模型。 我们提出了整个城市八大系统的管理框架,提出市长决策系统,推出了智能市长桌。 这里提到多规合一,多规合一更多是制度设计问题,不是技术问题。推进市长决策系统,也是从上到下推进多规的融合。 (本文根据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2010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教授在第九届规划信息化实务论坛上的演讲整理速记而成。本文未经作者审阅,整理不当之处,不代表演讲者观点。) |
新闻投稿:news@51hva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