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东南大学建筑学学士,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主要从事绿色住区/住宅方面的工程实践和研究。
1、我去年7月份作为媒体参加了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中国绿色建筑产业专家论坛”,对您关于“生态规划指标”的演讲印象深刻。长辛店生态城是将生态指标体系写入控规之中,这样为绿色、生态的指标最终实现技术落地打好了坚实的基础。那么在全国范围内看,长辛店生态城的成功是否具有样板效应,我们从中能学到哪些实用经验?
袁凌:谢谢。该生态城具有一定的样板意义,它将生态指标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起来,在我国现行城乡规划法规与管理体系下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我们作为建筑设计单位,包括与一级和二级开发单位、政府部门讨论的经验包括,第一,认为如果未来可以做得更好的话,应该在生态控规和建筑设计之间再加入一个生态修建性详细规划,我们在做地块规划设计的时候实际上也做了一些工作,但在方法上还不够系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个课题很值得进一步研究。第二,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制度创新。单纯的技术指标并不能保证最终的实施效果。第三,发达国家研究过的生态指标拿到中国来,需要实践检验,我们希望项目建成后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检测研究。这还需要数年的时间,目前还不能简单的推广,请其它地区和设计结构在借鉴我们经验的时候注意因地制宜。
2、在北方地区实现屋顶绿化问题上,您曾谈到公共商业建筑采用“花园式屋顶绿化”方式,而居住建筑则采用“顶层住户享有并打理私家花园”的形式实现。这让我想起去年“北京最牛屋顶违章建筑”的社会事件。您认为现阶段,中国的屋顶绿化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真正实现屋顶绿化普及化有哪些难点?
袁凌:普及屋顶绿化的难度主要是大众整体上观念滞后,特别是北方地区。北京最牛屋顶这个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从长远来看,对北方地区屋顶绿化的发展来看是一件好事。其实我国南方地区居民楼的屋顶绿化是非常常见和成熟的,大家默认顶层住户可以自己搞屋顶绿化,顶层住户一般也很自觉,不会进行太出格的违建。到北方地区,由于屋顶绿化维护的成本增加不少,顶层住户要么不搞,要么大搞,问题就出来了。所以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是一个社会和观念问题。我认为随着时间的推进,关键是人们的观念逐渐跟上,人们对健康的认识逐步提高,北方地区的屋顶绿化还是很有发展前景的,而不是光靠政府一会大力推行,一会全力制止,公众和媒体跟着起哄,这些现象都是阶段性的。近期北方雾霾严重,北京居民大量购买盆栽植物放到家里,花草市场非常火爆,下一步我想全社会也会琢磨屋顶等可以进一步绿化的地方,这个时候自然会有发展。
我国的屋顶绿化实践在世界上并不落后。其实国外相对干旱地区的屋顶绿化也处在摸索和发展过程中,包括发达国家,技术上、社会整体的观念上也在逐渐发展。
3、您谈到长辛店生态城采用了从国外引入了微风通廊的概念,这种概念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就已经被很多展馆所应用展示。您同时也表示了对这种理念应用的慎重。那么我们具体在应用这种理念时,应该把握哪些关键点那?
袁凌:我认为,在城市尺度,目前不宜推广这种技术,因为现有的分析模拟技术还不能进行大尺度、多情景的科学模拟,因此类似与长辛店生态城这样的微风通廊是不能被证明其科学和经济的。但在建筑尺度是可以的。
4、去年秋天中国首例成功实施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秦皇岛“在水一方”通过验收,被动式节能建筑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您认为被动式节能建筑在中国绿色事业中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包括它的推广力度、标准核定、能耗监测等等),目前它还存在哪些问题?
袁凌:我们常说的被动式建筑有两个含义,一个是采用被动式建筑设计理念和技术的建筑,这个在我国已经有一定的发展;一个是采用德国被动建筑标准设计和建造的建筑,这个在我国刚刚起步,有一些示范项目。我认为后者作为一个技术标准是非常先进和严谨的,但它并不是什么复杂的高技术,而是严谨、科学的计算、设计、施工和检测,这也是我们国家现在最缺乏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它的引进非常有意义。它在中国的发展将会有一个明显的引进、调试、推广和创新四个阶段,目前还只是引进和调试阶段。它的问题是因地制宜的问题,因为这毕竟是一个以德国和北欧特别是它们的气候条件为基础的技术标准,中国有很多种气候条件,很多和德国不同的实际情况和使用习惯,因此要调试和因地制宜的创新。其它的技术、工艺、成本方面都不是问题,只要我们认真做。
5、现阶段咱们研究院在进行什么主要工作?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未来有什么计划?
袁凌:我仅代表我们院的生态所说一些具体的工作吧,除了一些延续科研项目,我们所今年开展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绿色建筑与住区的研究课题,主要方向包括低成本绿色建筑,立体绿化、建筑遮阳、节水灌溉等具体技术的项目应用与实物实验等。另外我们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方面也开始进行一些实践探索。未来我们的计划就是踏踏实实的实践这些普通的、低成本的绿色建筑理念和技术,让它们变得成熟可靠,为客户、为社会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和环境品质。
6、经历过举办十届绿色建筑大会的历练,您希望大会官网“能源实际——中国建筑节能网”,做为媒体今后在哪些方面深入发展为中国绿色建筑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袁凌:非常感谢贵方多年来为推动绿色建筑事业所做的贡献!希望贵方继续为各级政府、学界、企业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也希望贵方继续向公众普及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 |
新闻投稿:news@51hva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