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订的《“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于近期公布。《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实施路径以及重点任务,并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根据《规划》提出的具体目标,从现在到“十二五”末期,将大力推动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实施的100个绿色生态城区示范建设(规划新城市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生态示范园区等 按照绿色生态城区要求规划、建设和运行。文件提出,为引导房地产开发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绿色住区,2015年起,直辖市及东部沿海省市城镇的新建房地产项目,力争50%以上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从绿色建筑到绿色生态城区的发展和推进,有何重要意义?绿色建筑在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性问题是什么?如何在探索中前进?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让绿色建筑的发展再次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绿色建筑与生态建筑之别
绿色建筑是一个综合全面的解决能源危机和实现环境效益的完善方法论,不仅是大量绿色技术的优化和整合,也包含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丰富内容。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可的绿色建筑三大要素是:最大化的资源和能源利用、最小环境负荷、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
绿色建筑强调最大化利用资源和能源,最少地对生态和环境造成破坏,以获得最大的能源效率为核心,强调综合整治自然生态体系中的土壤、地形地貌、山川水系来为人类服务,是用精明增长的智慧来发展绿色建筑和城市。
而生态建筑强调的是自然与人的和谐,是用传统和平衡的观点对待环境,创建绿色生活。应该说,绿色建筑与生态建筑二者存在相通之处,也存在较大的区别。正因为如此,很容易导致人们对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认识上的混淆。假如我们不是存心将问题弄复杂的话,所谓“绿色建筑”就是资源、节能、环保、健康、舒适、讲求能源效率的建筑,而生态建筑的本质则是保护自然、利用自然、创造一个平常心的舒适生活。二者是可持续发展这个理想环境目标下的两个侧面的分别表述。
建筑节能的根本目标是在尽可能少的能耗条件下,满足人们对舒适度的要求。但节能并不等于无能耗,不能用简单的“节省”一词了之。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绿色节能的重点是能源效率和利用最大化,并不是要回归到原始人类地穴或山洞里那样苦行僧的生活,离开了舒适度谈节能是毫无意义的。
节能不等同于高成本建筑节能需要增加一定的初始投资,但并不等于高成本。通过综合定量节能技术以及计算机模拟指导,一般的适用节能技术、材料和做法就可以满足定量节能技术低成本投入的需求。国外的先进技术,比如实施多年的欧洲低能耗高舒适度的技术,就完全可通过实践逐步本土化,并通过建筑品质和室内舒适度目标具体化,建筑设计、材料和设备选型的整合优化和明晰化,将各项节能目标以量化的方式具体到每家每户。因此,为节能而增加的成本投入可以得到合理的分配,建筑的商业价值和市场回报因此能实现最大化。
特别应该强调的是,建筑节能的技术不能神秘化。很多开发商为销售房子,打出“告别空调采暖的时代”、“恒温恒湿”、“高科技、高成本”等等标语和口号,唬住了一批开发商和用户。其实节能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完全可以以现有的、易行的、一般的技术为支撑,用低投入的方法对其进行整合。重要的是充分应用被动式的设计原理和方法,也就是用整合资源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所谓的技术叠加。现在需要普及、需要快速推广新技术理念,使所有的人都可以享受到高舒适度、低能耗的住宅。
“绿色”不等同于高科技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认识中存在下列误区:一个建筑是否节能建筑就看你是否应用保温隔热节能材料,是否采用双玻中空密闭窗户,是否采用太阳能热水器、热泵、地热等等具体技术。事实上,单项节能技术使用的效果十分有限:一是预期的节能目标很难实现;二是增加的建筑安装成本没有花在刀刃上,不能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三是置业投资者很难从使用成本和居住舒适度两个方面真正受益。只有整体系统协调配合、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才能达到节能目标。
绿色建筑运营在我国尚未成熟,离开发商主动要求进行绿色开发并从中获益的目标相去甚远,这主要由开发投入和利益产出、投入与受益两者分离所导致,市场动力机制尚不健全。当前开发商能将绿色建筑理念实实在在做到位的还为数不多。绿色建筑关键在行动,关键在于从基层做起,只有有了自下而上的内在动力推动绿色事业的发展,有了全行业的认知和社会化普及,才能真正走入绿色时代。绿色建筑变成每个人的行为准则,“绿色”变成大众的日常需要,不必分外特别去强调“绿色”,而是要从适应当前的具体技术和具体实施方案下手。
过去10年,北京的锋尚、Moma以及南京的朗诗等地产项目,在绿色节能方面做出了不少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往往把自己掌握的技术理念神秘化、私密化,不注意推广普及,结果其宣扬的高科技、高新材料反而吓退了绿色节能技术的求知者。实际上,低能耗、高舒适度技术在欧洲是基础层面的技术,与高科技无关。开发商对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的抗拒心理需要从教育和政策着手,要让开发企业、住户看到利益的一致性,才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动绿色事业的发展。
绿色建筑面临市场考验
当前的非理性发展现象十分令人惋惜。我们还必须耐心等待,一方面需要积极去倡导,另一方面还必须适应社会的现实。这要一步一步来,整个的社会是在发展的,是处于进步过程中的,未来一定会走上一个合理化的、理性的发展阶段。
中国的绿色建筑研究始于2001年,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由于中国绿色建筑起步晚,尚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起步期,现阶段看来,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市场的考验和健康发展的困境。
首先,公众缺乏参与意识。普通大众尽管也表现出对绿色建筑的关注,但尚无法认知绿色建筑发展与自身利益的紧密联系,“绿色”太远,远水解不了近渴。对开发商而言,绿色建筑的推广瓶颈还是成本增加的问题。
其次,社会大环境生产链断档,效益不能如实体现。由于绿色行动刚刚起步,整个行业发展长短不齐、协合力受限、困难重重,先行者举步维艰。另一方面,我国的相关标准水准还不到位,实施细则及执行力不足,无所适从,不知所处。政府虽然大力倡导绿色建筑,但还缺乏技术路线、技术人员、技术机构和技术供应等的完善组织,整体绿色行动推行还缺乏必要的准备。
最后,设计机制和设计配合程序不适应绿色建筑的需求。绿色建筑需要在方案前期就引入采暖、通风、采光、照明、材料等多工种参与,目前设计工种主动配合不灵活,“大而全”的设计院体制扼杀了创新和专业特色的发挥,亟待专业化设计事务所在特长技术领域进行独立的社会化服务、精细化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由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承担的住房城乡建设部立项课题《中美绿色建筑标准比较研究》,提出的“绿色住区建设导则”正在列入中国工程建设行业标准,成为推行城市绿色住区的指导文件和执行标准。通过4年研发,人居环境委员会推出了“绿色住区模式”和“可持续发展绿色住区建设标准”,把与国际同步的绿色理念应用到城市住区、新城新区、绿色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开发上。标准在整合资源、紧凑规划、绿色交通、开放住区、舒适步行街、共享城市文明等内容上具有一定优势,是绿色生态建筑的延伸和发展,可服务于开发商可持续发展的地产项目。
绿色住区模式的应用和推进,将使“绿色建筑”的理念从建筑、住区、城市到绿色行为方式的实现成为可能,绿色建筑建设评估验收的全过程也更趋于科学化、常态化。
|
新闻投稿:news@51hva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