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吉荣空调设备公司总经理林锦填是个沉默寡言的人,然而就是这位不善言词的人物,苦心经营20载,用满腔心血将吉荣空调打造成行业内的一流品牌。近日笔者有幸采访了林锦填。低调创业,使林锦填不为外界所知。与观众一样,在采访林锦填之前,我们对他的故事知道的很少…… 因为要抢拍摄时间,我们不得不转道从深圳赶赴揭阳。在广东,揭阳属于欠发达地区,看起来甚至有点荒凉,丝毫也显不出都市的气息。然而,当我们走进吉荣公司的时候,却发现这里别有洞天,用花园式的工厂来形容吉荣公司一点都不过分。在这里,我们见到了"花园"的主人--吉荣公司董事长林锦填,初次接触,感受最强烈的是他发自心底的忧患意识。 林锦填:你假如是对市场没有忧患意识,你早晚肯定失败的.我刚才讲市场竞争就像一个人登山一样,你竞争这一场胜,不等于你以后就胜.你竞争这一场,你下一场没有做好准备.下一场有可能失败.因为你这个胜说明对方已经败了,对方败下来.有可能又有其它企业又上来,天天有企业打败下去,天天有新的企业又上来,而且上来的是越来越强.竞争对手是越来越强.这个我们作为企业经营,作为一个厂长、总经理。这种忧患意识应该时时存在。 其实,早在1994年,吉荣就在全国同行业中首家获得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也就是在那时候,吉荣产品被评为广东省和机械工业部名牌产品。现在的吉荣,有亚洲最大规模的柜机测试中心,有世界最先进的各类空调生产设备,还有国内少有的特种空调实验室,每年吉荣都有补填国内市场空白的新产品投放市场。林锦填的忧患意识造就了这些令人骄傲的成绩,居安思危,使得林锦填总是能够用市场的眼光给自己的产品出难题。 林锦填:产品的性能指标和产品的制造成本,和产品的技术含量。这三方面永远是市场对厂商提出的挑战。是永远存在的。什么时间都是以这三方面来考核你的产品有没有竞争力市场?要是对客户对我们的产品这三方面的考验,你这三方面条件都好,性能指标高了,产品的性能指标好。你产品的制造成本低,制造成本低就说明你的价格可能有优势。再一个技术含量,技术含量就是你这个产品设计的很好,或者你的制造工艺水平很高。看起来就很漂亮,看起来就给人家感觉特别好。这三方面永远考核企业,企业假如要能竞争胜。那这三方面肯定都好。这三方面不能缺一。 吉荣一直想方设法应对市场难题,林锦填也是不遗余力。为了技术创新,他斥巨资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此举在空调行业可谓绝无仅有。 林锦填:博士后工作站是在行业里是唯一我们这家有。这些人到这里来应该有工作让他们做,应该有一些挑战性的项目让他来做。有他发挥的这个场所、这个舞台。 上海交通大学曹峰博士:我觉得一个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的技术力量的发展。当然还有很多其它的因素,但我觉得技术力量,或者说技术人员的一些素质或者水平,应该决定着这个企业以后发展的方向。也就是说它指一个企业发展的后劲。所以我觉得林总设立这个博士后工作站,首先在这个企业设立工作站,应该不是特别多。我觉得能够设立这样一个工作站,应该说显现出了企业家的这种有前瞻性的眼光,这种具体的表现。 吉荣给每一个来过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来自德国斯图加特的ALSTOM能源系统公司的莱柯夫先生,对吉荣进行了一番考察后,认为与国际一些知名企业相比,吉荣毫不逊色。多年来,林锦填在企业的方方面面一直取法乎上,为各界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以满足市场的特殊要求。 尽管在行业内,吉荣的产品以品种多、质量好闻名,但市场总是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而属牛的林锦填也总是"不待扬鞭自奋蹄",有人说他甚至在考虑30年以后的事情,"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他信奉的格言。而对于眼前的目标,林锦填更是"咬定青山不放松"。 林锦填:比如说我们今年一定要研制成功,完全能够达到国际最高水平的407C这个产品。这个产品没有(不会)污染环境,又不会破坏大气层的这种设备。我们就提出的就比较具体。那些长期的只是提出一个规模。 春秋代序,阴阳残舒,林锦填的创业故事颇具传奇色彩。十七年风风雨雨,他走过的是一条激情创业的坎坷之路。现在的吉荣工业园区,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多平方米,……你不会相信,这一切都是林锦填赤手空拳打拼出来的。 1985年,对于已过不惑之年的林锦填来说是一道人生的分水岭。那一年,林锦填与两个朋友商量后,决定创办企业。然而,当他们把办厂子的想法告诉别人的时候,得到的是讽刺、挖苦与嘲笑。 林锦填:人家对空调感觉到很神秘,到底是什么东西?何况他还要制造。另外认识我的人认为:你是不懂的,那个可能性不大。我们那个工业县长说:老林,你这个企业据说要注册资金是100万,这个企业要到北京去登记。你懂不懂啊!100万担心给你坐飞机给你吃饭都不够。100万就要办这家企业。笑话! 其实,如果换位思考的话,别人的话虽然说的难听却也不无道理:你一无资金、二无厂房、三无技术,……靠什么办企业呢?但是林锦填偏偏不信邪,几经周折,林锦填办起了自己的空调厂。三个月之后,在别人的诧异声中,吉荣生产出了第一台工业空调,林锦填开始品尝到喜悦的滋味,可是他还没有回过味儿来,一场飞来横祸降临了。 林锦填:二位员工违反操作纪律,氮气没有了,他拿氧气充当氮气。氧气一打进去,起先还不会,后来一试机,那个压缩机一运转,马上就爆炸了。 事故发生以后,本来被看好的企业前程一夜间黯然失色,一些平时看似不错的伙伴也突然变脸。林锦填告诉我们,最能考验自己毅志的就是大爆炸发生之后的那段时间,自己真正受苦,受打击的也是那段艰难的日子。 吉荣公司副总工程师陈剑伟:我们的领导,那个时候我跟他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整天都睡不着觉,企业何去何从!思想很复杂,眼泪在掉,但是工作还在做。 墙倒众人推,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事儿,生活中总是雪中送炭的少,锦上添花的多。在林锦填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银行的人上门讨帐了。 面对方方面面的压力,林锦填觉得真的快垮了。在要么垮,要么坚强的时候,林锦填选择了坚强。而一位好人的帮助,最终使他度过难关,对于这位好心人,林锦填至今心存感激。 林锦填:当时这个企业发生事故的时候,尤其是宣传部门,特别是安全部门。就是要大力宣传、内部要通报、要录像。这位县委书记来的时候说:你们都给我退出去,宣传什么?录像什么?你们要把这个企业搞垮?告诉你,办一家企业就难,搞垮一家企业是容易的。你们再这样做下去,这个企业倒闭你们要向我负责。现在的关键时刻就应该是马上恢复生产,一边查事故的原因。对我的支持很大。 每个人都有不堪回首的苦痛,大爆炸的经历是我们本期主人公心路历程中的痛中之痛。痛苦是需要遗忘的,要记住的应该是教训。"若失职,则失业"是吉荣公司的头一条厂规,在这条看似严厉的厂规里,我们依稀还能感受到林锦填的当年的痛苦。教训是惨痛的,而吉荣人也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玩忽职守有时的确要付出血的代价。 走过风雨飘摇的创业之途,林锦填越来越体会到人才的重要性,而揭阳地处偏远,懂技术、能管理、会营销的人才在当地很难找到,人才问题一度成为制约吉荣发展的瓶径。 林锦填:那时候国营企业你怎么去找呢?是没办法。我想这个是很头痛的事情。后来想到要去招聘,招聘是不是违法?挖国营企业的人才。这个是不是违法?我感到把握不住,那后来我是没办法,是冒一定的风险,招吧!89年就开始在南方日报上登报,招聘专业技术人才。 人才问题早已是老生常谈了,似乎谁都明白:得人才者得天下。然而,不规范的人事制度与不合理的用人待遇,造成了人才的大量闲置、浪费与流失,甚至一些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也梦断职场、扼腕长叹……。如何识人、用人,林锦填虽然不会讲大道理,却投资6000千多万为吉荣人营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真情换真意,林锦填的做法赢得了员工的称赞。 广东省吉荣空调设备公司总经办主任唐波:就是说工作上他非常严厉,甚至严厉到苛刻。但是生活上,包括对他身边的这些秘书、工作人员,他本人的关心对他家庭的,甚至到他父母、孩子这一代的关心。都是非常周到的。非常细致的。 曹锋博士:我曾经对林总总结过一次他对人才的这种看法,我把他总结为"三留人"。第一个方面:是待遇留人;应该讲吉荣公司提供的业界是比较好的待遇。第二点:我总结为他的感情留人;感情留人就是说他很好的考虑了三代人,这种处理的特别到位。这两点我觉得是一个人工作和生活所必须的。另外一个方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他的第三点,他是事业留人。因为这一点是关系到一个人成长或者是发展的更重要的一点。这一点,我觉得林总给每一员工,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才能的巨大的空间。应该说在吉荣他能让你所有的才能,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也就是说把自己的事业观和吉荣整个的发展,或者说事业观结合起来。能够使你的价值观能够得到真正体现。我觉得我体会比较深的就是他这三点。 林锦填:我们有两次邀请全国行业的专家,到吉荣公司来参与这个对产品、对吉荣公司的产品,进行挑毛病、找缺点。好的你不讲,你说不好的。你说哪里还有问题?你说哪里不好?哪些方面不合理?你就说,你尽管说,专门说不好。你提一个问题,我将来绝对给你回答一个问题。 勿庸讳言,倘若有谁说吉荣的产品无可挑剔,也许言过其实。但多年来他们一直致力于做最好的空调,却是不争的事实。截止到目前,很多部委在使用吉荣生产的空调产品,就连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也有吉荣产品的身影。而更让吉荣人感到骄傲的是他们的产品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走进了中南海。其实,很久以前,林锦填就有进军北京市场的打算。 林锦填:特别是我们首先打的市场是北京。我认为假如能够打入这个北京的市场,全国其它城市就不用讲了。你什么能跟我比?我北京的市场都能打进去。其它单位其它企业不用讲了,肯定可以。 为中国争光,为民族争气,是林锦填的一个朴实的想法。在吉荣成长的过程中,曾经有一些外国厂家希望能与吉荣携手,但是林锦填始终保持着清醒,保持着独立。在他身上,很多人都能感受到一种深厚的民族情结,这不是偶然的,林锦填是在"南京大屠杀"之后出生的,他永远记住了那个灾难性的日子。 林锦填:这个我出生的日子前五天、后十天,是日本人大屠杀中国人的时候。在南京、在上海。就是这个时间是中国人受外国人欺负,等于灾难性的一个日子。 林锦填出生在广东省揭阳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是家里最小的。连年的战火,使他的四个哥哥,两个姐姐都无缘求学,只有他有读书的机会。上学的时候,他对动手的事情很感兴趣。 林锦填:我在念初中的时候,我们有一位物理老师,能够自己做一个扩音器。我这个心眼里就很崇拜。哇!这不得了。从这个时间过三两年之后,我拼命要学着这个老师,我也做了一个当时叫矿石收音机。那时候做了几天几夜,白天到晚上,晚上到天亮,根本不睡,后来气死了。卖掉这房子去买这个收音机。 因为做不好收音机,林锦填后来把家里的房子卖了,在别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还有一些不被人理解的事情,比如在工作之后他有几次机会,能把他的农村户口迁到城里,而他却踏踏实实的待在村里的水电所,自得其乐。而且,在与大家的共事时,他的领导才能逐渐得到了认可。 林锦填:干了一段时间以后,大家、包括公司的领导都认为我还是有能力的。起码有三五百号人,这些都是我在安排工作、布置工作,或者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布置工作、再讲话。这些领导老是要听我的安排,就是这段时间要把这个户口要划出来,我说:不要,坚决不要,能够让我一个农民参加工作就可以了。 如果不是改革开放,林锦填很可能就会是一位隐者,终老乡间。他从中专毕业后,回乡娶妻生子,过着普通人的日子。致富以后,他仍然很普通,只是没有忘记家里人对他的支持,始终用自己的方式回报家人。 广东省吉荣空调设备公司副总经理林小苗:所有整个家族的人,不管是好事、坏事、碰到什么事,都理所当然的会认为他会给我们这种力量,他会是我们最大的靠山,我们只要找到他,他就能解决。我觉得他在承担这种家庭、这种家族的责任,这种重担真的是非一般人所能承担的。 实际上,林锦填忙于工作,只能在闲暇时兼顾家里,家人对他也能理解。创业之初,他并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只是想每年能挣万把块钱就行了。现在他有一个新的理想,创国际名牌为中国争光,为了这个理想,他仍然在打拼。 十七年的经营,吉荣已经夯实了自己的基础,入世之后,林锦填要求吉荣员工保持清晰的思路,明确的目标,要对自己有信心。 林锦填:有一些原装进口的国外品牌,这一方面极少。这方面应该说我们还是有某些方面比它差,这个我们是承认的。但是现在这种现象很少,外国品牌都是在中国生产,不管是在哪一家,在中国生产的这种厂家、这种品牌,它们目前的这个生产条件都比不上吉荣公司。包括技术力量都比不上。所以这方面我们认为我们有把握。 这些年,吉荣与外企空调大战已经开始了,对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林锦填的要求是公平与公正,对于行业内的一些不正之风,他深感痛心。 林锦填:我们以前有这样的事情:检查产品、抽检质量的时候,抽国内的企业的产品,抽过来检查国外的这些企业,个别企业不抽。应该很明显有的企业的产品不合格,绝对不合格。而且不少国外品牌的产品绝对不合格。 我们优于他们的竞争力,第一:就是我目前有很好的工厂条件;第二:就是我们有最先进的测试手段;第三:就是我们在售后服务这方面绝对优于国外的。这个国外绝对没办法做到,我们和外国能够相比。我们在国内有五六十个办事处,都是为这个售后服务服务的。那外国去哪里找来这么多人啊?这是不可能的事。他只能委托人家,委托人家做就不如自己做。绝对什么情况下都比不上自己来做,自己都不认为这个工作是自己的,那人家是雇佣的。服务质量怎么能和我们相比?这是不可能的事。 很多人羡慕林锦填,觉得他应该享享清福了,而他认为自己做的还不够,还要继续创业,相信这不是自谦之词。更相信林锦填仍会大有作为。在结束对林锦填的采访后,灵魂的触动使我们无话可说,语言太苍白了。但我们最后还是想说:桑榆未晚,为霞满天。 #p#副标题#e# |
新闻投稿:news@51hva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