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临汾有三宝,梅花、剪纸和锣鼓。但如今,提起临汾,很多人的脑海中恐怕又多了一个灰色印象——“全国空气污染*的严重的那个地方”。这个印象很不好,个中滋味当地居民*知晓,所谓“呛在肺里,忧在心里”。
最近,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简况》显示,去年全国169个重点城市中,山西临汾又稳稳拿下倒数*。而这个位置,临汾已经连续保持了两年。 或许有人会说,地理条件和产业结构的先天劣势,让临汾一时“回蓝天乏力”,可以理解。但成事在天之外,尚有谋事在人。临汾这两年的治污主动性和有效值到底如何,从一些数据和事例可见一斑。 本月初,山西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组办公室通报了1月份11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奖惩情况。其中,临汾被扣罚*多,达到了3587.79万元。在全部六个奖惩选项中,临汾有五项被罚,仅二氧化硫的同比改善获得了奖励。 作为倒数*名,“进步空间”其实应该是*大的。也就是说,正因为临汾治污基础*弱、污染*的严重,如果真的下大气力、大决心整改,空气质量的改善应该是*明显的。但很遗憾,临汾并没有让我们见证逆袭。 和临汾的狼狈大不同的是有“煤都”之称的大同,在这次通报中,成为*一个获得奖励总额超过1000万元的城市。相形之下,临汾的表现显然难尽如人意。 毋庸置疑,这两年来,为改良空气,临汾也并非没有努力。2018年当地还发布了《临汾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但从目前的阶段性成绩看,却难尽如人意。 在此情势下,依我看,在那些基础常规的治标措施之外,临汾只有真正抓住治污的重点,敢于触动相关利益,才能摘掉空气污染老大难的帽子。正如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副主任刘长根就曾直言,临汾必须“伤筋动骨才能改变局面”。 众所周知,重工业是当地空气污染贡的主要来源。在不到5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临汾集聚了10家钢铁企业、23家焦化企业。分析也显示,钢铁行业是临汾PM10、PM2.5和CO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来源,是二氧化硫SO2排放的第二大贡献源。如此高密度、高强度排放之下,空气如果还能清新那才奇了怪。也就是说,只有管住污染物排放,当地的空气质量才能有所改善。 临汾不妨从重点入手,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对于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坚决遏止增量,大刀阔斧地减少存量。 近几年来,临汾在空气治理上风波不断。如2016年11月,原环境保护部督查组在检查中发现,临汾市启动污染预警级别明显偏低,启动时间滞后,应急响应措施明显不足;2017年新年刚过,原环境保护部的*次约谈对象就是临汾,指出临汾市2016年PM10、PM2.5等空气质量六项监测指标均不降反升;而在被约谈,且当地负责人承诺“真抓实干,马上就办,抓好整改”后,临汾又爆出大气环境质量造假窝案: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6个国控站点被人为干扰上百次,监测数据严重失真…… 这也需要临汾拿出更大的魄力、勇气和格局,前提是,当地要深刻认识到,治理好空气污染,还民蓝天,这是*迫切的民生。 就空气治污来说,公众固然可以不去纠结排名第几,但治污态度与决心却无法不去关注。而环境污染治理,也从来没有“等一等”的说辞。因而,当地也该用更大刀阔斧的举动,承接民众对碧水蓝天和清新空气的希冀。 |
新闻投稿:news@51hva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