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上中国经济发展的高速列车,中国的家电制造业也显示出巨大的能力与活力。随着全球制造业的转移,经过多年引进、学习、吸收、消化的成本付出,最终中国家电制造业走上了自主研发、成长壮大的路上,到今天的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家电制造基地。
随着中国家电业成为全球制造的基地,制造生产能力和规模不断扩大,显然紧紧围绕国内市场打转转已经不能适应产业的继续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空间已经是刻不容缓。国内市场,经过30多年的悉心耕耘,已经触及到发展的天花板,唯有寻找新的增长空间,才能满足中国家电制造业的蓬勃发展。 国际化:探索之步早已迈开 中国家电企业在海外市场寻求发展并不是从现在才开始,实际上在国内家电普及的同时,就有很多企业考虑到国际化这个发展方向。只不过那个时候像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家电产业正处于巅峰时期,面对的挑战在当时是巨大而难以突破的。 最初的面向国际市场,是在国内家电产业兴起之初,一方面是新近崛起的中国家电企业,大有初出茅庐不怕虎的精神,勇于去国际市场闯荡江湖;另一方面是一些企业不愿参与国内残酷的淘汰赛竞争,便在海外市场寻找出路,专意为外资品牌做OEM或者ODM。 TCL就是早期国际化的先驱,早在2003年就收购了法国汤姆逊电视,同时还把手机巨头阿尔卡特收归麾下。虽然吃下看似一块香喷喷的肉,但咽下的却是一块难啃的骨头。算是给中国家电企业走出去先探了一次路,收获的更多是经验、教训。 类似的教训不仅仅是TCL一家,很多企业都有过走出去趟到两腿泥的经历。当年事实证明,国际化绝非是个坦途,而是布满荆棘的艰辛之路。但,如若没有当年像TCL这样的企业打头阵,或许今天的走出去还在迷茫之中。 战海外:天时地利已经具备 然而,现在的情况与十多年前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方面中国家电产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积累,不仅在体量上有了巨大的进步,而且在核心技术上也从无到有,自身走出的的能力已经具备;另一方面外资跨国家电品牌在经历了辉煌之后,开始走下坡路,这无疑是给了中国家电企业以绝佳的机会。 实际上,中国企业把握机会的能力之强,也是外品牌没有想象到的。当中国企业再次走向全球市场时,已经不再是文文弱弱的跟随者,而是身强力壮的挑战者。中国家电企业走出去的不仅是产品,甚至包括一些行业的标准已经不在话下。 海尔就是最为典型的走出去代表,近几年在海外收购始终就没有停过手,先收购了新西兰国宝级品牌斐雪派克,后收购美国GE A进入北美市场,还把日本三洋在当南亚的资产纳入旗下。目前海尔旗下已经有海尔、卡萨帝、统帅、GE A、斐雪派克、日本AQUA等6大品牌征战海外,很多市场海尔产品是在高端区域,是卖的最贵的品牌。 再看美的,也是家电产业国际化的一把好手。也收购意大利美的很早就开始海外布局,2007年美的第一个海外基地在越南建成投产,2010年,海外全资控股子公司收购埃及Miraco公司,布局非洲;2011年,收购建立巴西、阿根廷生产基地,拓展南美洲市场……这些布局让美的占领了全球家电需求增长最快的市场,获得了丰厚的回报。2017年半年报,美的几乎有一般收入来自海外,当然这要包括库卡机器人的收益。 借东风:一带一路助力腾飞 目前,中国家电企业走向海外最大的推动力在于整个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一带一路政策不仅仅是国家的推动基础建设项目的落实,实际上家电产业也是受益匪浅。只要一带一路的项目推进到哪里,哪儿就有家电品的需求。 在“一带一路”政策下,中国家电企业出口机会已经来临。这与以往企业自己单打独斗是不同的,很多第三世界国家,过去连电都没有,一带一路建设的电站一旦建成,就形成家电品的需求落地。包括一带一路项目中,也有很多需要像商用空调、大屏拼接等类家电机会。 当然种机遇是建立在核心技术研发优势上,企业应该将中国造变为“中国制造”,在技术上,中国家电企业应当是毫不含糊的,不仅拥有精心打磨的“工匠精神”,还对产品拥有极致追求,再加上技术创新,需求差异化,未来的国际市场是属于中国家电企业的。 据相关数据统计,借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家电出口市场空间已经被打开。近年来,我国家电出口一带一路区域的增速已达9%。今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的迹象更加明显,这对我国家电企业走出去是一个长期的利好。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现在家电企业全面走出去机会已经来临,抓住机会才是目前家电企业最大的战略考量! |
新闻投稿:news@51hva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