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 » 正文

绿色建筑市场化需要自我升值 或可借力资本

来源:中华建筑报 2017-04-06 08:57:30
     发展绿色建筑是国家战略,在这个战略指引下,绿色成为建设领域的主旋律,相关工作不断深入,行业和产业持续进步。然而市场化、产业化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绿色建筑怎样才能走得更远?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未来几年要大幅度提高绿色建筑的比例。在第十三届绿色大会上,与会者激辩绿色建筑创新发展理论、资本介入方式及相关政策,勾勒绿色建筑走势和市场化发展前景。

政策推动效果有限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自2015年被作为国家标准实施以来,促使我国绿色建筑市场化发展进程加快。有专家指出,这个标准进一步明确了政策指导和对企业的激励、补贴机制,在绿色建筑推广方面进一步确立了以市场为主体的地位,逐渐取代过去政府强制推广的方式,从而推动了绿色建筑的市场化进程。

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陈宜明在此次大会致辞中称,“‘十三五’规划明确了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要求严格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开发建筑材料,推广应用创新设备,革新建造方式。但目前,绿色建筑从规模、数量和运行质量上,都与人民群众对住宅品质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以2015年为例,获得绿色建筑标识评价的项目总面积占城镇竣工项目总面积(包括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比例不足5%;获得运行标识的绿色建筑总面积占绿色建筑总面积的比例约5%。

可以说,绿色建筑市场化成果寥寥。

中房研协首席研究员李战军在“绿色建筑的市场化发展”论坛上表示,绿色建筑当前的覆盖率太小,且公众对其了解不够。他认为,推动绿色建筑发展要发挥两手的作用,其中市场要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要发挥重要性作用,真正把市场的活力调动起来,把市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公众接受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需要自我升值

“市场以价值为导向,同理,要推进绿色建筑的市场化,还需要探讨更多与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与人的健康发展有关的内容,为绿色建筑打开升值空间。”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孟冲在“当代绿色语境下的中国人居——绿色科技地产全生命周期开发与运营”论坛上表示。

孟冲介绍,2016年3月,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等有关机构启动了《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下称《标准》)的编制工作。该《标准》定位于绿色建筑多维发展的深化方向,以使用者的“健康”属性为核心,在我国绿色建筑领域尚属先例。《标准》从与建筑使用者切身相关的室内外环境、空气品质、水、设施、建材等方面入手,将建筑使用者的直观感受和健康效应作为关键性评价指标,着眼于令使用者真正成为绿色健康建筑的受益群体,使绿色建筑更“亲民”。

自我升值后,如何大规模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还需借助绿色建筑发展模式的创新。他建议,可将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国家示范工程、政府投资工程、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绿色建筑技术创新以及城乡绿色生态规划相结合,有目标、成规模地推进。

或可借力资本跳台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可以说是刚起步,又面临着大规模推进的要求,从传统的标识制度升级到创新绿色建筑的标识制度是途径之一。除此之外,作为一块大蛋糕,绿色建筑概念也刺激着资本的嗅觉。中美绿色基金就从这儿嗅到了红利。

中美绿色基金CEO白波指出,在绿色发展商业化方面需要四个方面的支撑:中央和政府的支持,整合产品的能力,产业基金雄厚持续地推动,以及选择商业模式和协助企业的能力。中美绿色基金致力于打造这样的一个平台,通过细分行业的甄选,帮助一大批绿色发展企业,在技术和服务上给予协助,拉动资本创造商业价值。

据中美绿色基金执行董事兼能源研究院院长吴竺介绍,基金将开始首期规模两百亿元的投资,并成立中美技术研究院,形成技术集成和产业孵化平台,吸收中美技术,形成工业化产业解决方案。

此外,世界银行集团绿色建筑全球运营总监Jane Henley对其为何热衷投资全球绿色建筑也作出回答。Jane Henley说,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节能作为最低成本和最具影响力的温室气体减排策略已经广为所知。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固有观念根深蒂固,专业技能水平有待提升,消费者需求不清晰等挑战。商界、政府、学界和社团也在积极提供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世界银行集团将扮演国际金融公司的角色,将现有资金导向绿色发展。
 

免责声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内容、图片或视频来源于网络、作者投稿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如涉版权、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电话:022-84220470,电子邮件:help@51hvac.com);
2.本网站对转载、分享内容、特约发布、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保证,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只要不用于商业目的,本网站的文章欢迎任何形式的传播和转载,转载请取得授权、注明出处、保持作品完整;
4.本网站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互联网变化及自身业务的发展情况,不断修改和完善本声明。
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暖通空调在线公众微信:ehvacr
每日行业微信日报,订阅有礼了!
责编:pppp1221
新闻投稿:news@51hvac.com
关键词阅读: 通风设备
高端访谈更多>>
  • 许鹏教授:抗击COVID-19ASHRAE与REHVA对策之对比及借鉴
  • 张泉:数据中心节能方向及相关技术研究的进展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