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近日在长沙举行。这次大会由数十个论坛组成,记者参加了主题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路径与经验”分论坛。怎样让城市绿色发展规划有效可行?如何激发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的热情?绿色建筑能否迎来春天?论坛上,来自国际组织或机构的专家从这些方面,对中国绿色城市建设提出了建议。 如果DNA发生问题,再好的技术手段仍会药石无灵 经过数十年的摸索发展,中国已从过去服务于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土地,转化为以人为核心、以环境为约束的规划思路,这也反映了城市发展核心理念的变化。 能源基金会副总裁何东全表示,城市规划主要分为3个层面,一是城市空间和形态,二是城市交通,三是先进的技术支持。而国内外经验和数据统计表明,城市的空间形态尤为重要,就像人体细胞中的DNA,为自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前,中国很多城市都积极投身于海绵城市建设中,有的效果显着,但如果城市整体规划历经多次变化,城市本身伤痕累累,海绵城市的建设则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百湖之城”武汉是我国去年确定的16个海绵城市试点之一,但今年夏天的汛情仍然不容乐观。原因是在武汉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后,近90个湖泊因造田、建城而消失。其中,仅沙湖面积由2001年的4.7平方公里缩减到2013年的3.08平方公里。因不断填埋开发,分块切割隔断了原来江湖连通的自然蓄水、排水体系,减弱了城市对降水的蓄积消纳能力。同时,被填湖地区地势低洼加上排水不畅,加大了渍水发生的几率。今年夏天,武汉市积水严重的部分小区,正是建设在填湖形成地段上的新楼房。武汉城市空间经过多次规划,通过新技术的应用难以解决瓶颈问题,再逢汛期依然可能旧戏重演。 因而,城市的布局和结构设计在整体规划改造中占有很重的分量。如果其内在构成不合理且难以改良,再开发的后果将会使原本的问题变本加厉。 基础设施不到位,再好的推广也难有效果 如今为了有效缓解城市的碳排放压力,各国有心发展新能源汽车。我国也不断发布各种利好政策:购车补贴、购车免税、购车免摇号直接上牌,充电电价优惠等,但是市场反应却不尽如人意,消费者购买热情不高。从目前推广使用的新能源汽车看,城市公交车是“主力军”,私人购买新能源轿车者不多。 从国内市场看,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就是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慢,配套跟不上。在国内很多省份,充电站和充电桩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其次是国内消费者对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消费信心尚未形成,市场需求没有拉动。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尤其是充电安全、车辆续航里程、使用维修等方面存在较多顾虑,导致购买欲望不强。 对此,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可持续交通项目经理孙胜阳介绍了德国的经验。在德国整个交通里,可再生能源比例达到40%,如何将可再生能源融合和整合到交通之中,是德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德国也在积极推动交通电动化发展,鼓励电动汽车发展的方案提出,到2020年,要达到100万辆电动汽车的规模,2030年,达到600万辆的规模。 研究表明,对于德国来说,短期而言,纯电动还是解决减碳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中长期而言,氢燃料会慢慢补充到减碳的过程中,政府也将辅以优惠政策,例如,对于购买低于6万欧元的新能源车辆,新购的补贴4000欧元,插电式的补贴3000欧元,无论是单位购车还是个人购车都一样。同时,政府将投资3亿欧元建设基础设施,其中1亿欧元用于建设快充设施,两亿欧元用于建设慢充充电桩。而且,联邦政府还将用1亿欧元来购买电动汽车。 对我国而言,推广新能源车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其中,加快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十分必要。 如果不能科学量化,有效管理将会难以实现 绿色建筑的概念近年来在国内开始萌芽,带来了很多商机。但在商机背后,却难以走进消费者的内心。一来是觉得这个概念比较宽泛,不够实际,再者就是消费者担心无良商家只是精于炒作,而所谓的绿色建筑名不副实,从而白花了冤枉钱。目前,国内的绿色建筑不少还只停留在宣传阶段,技术标准不够统一,城市之间也缺乏沟通。 此外,当前国内绿色建筑市场还有一个弊端,就是绿色补贴往往是对开发商进行补贴,同时又缺乏第三方监管机构,消费者购房后权益得不到保证,从而导致绿色建筑的青睐者不多。 对此,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高级研究员MarkGinsberg阐述了发展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理念“whatcannotbemeasuredcannotbemanaged”(量化让管理更有效)。他认为,城市建设应当用科学数据说话。以华盛顿为例,大家熟知的LEED(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于2003年开发并推行,用于评价绿色建筑的工具)就发挥了这样的作用。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把LEED在线放到网站,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城市参与其中。如今,美国很多城市都参与到LEED项目中,大概有200个指标被检测收集并上载到平台,供研究人员进行评估,比较城市的表现,包括城市自身的纵向比较以及与其他城市的横向对比。通过LEED平台让数据得以上传及共享,实时监测、量化统计,让更多的城市规划者获得经验。同时,这个平台可以有效记录被检测指标的变化趋势,以及消费者体验,通过建筑监测展示建筑的能效等。 当前,LEED城市数据收集工作很广泛,不仅有65个美国的城市,还有40个印度的城市和43个中国城市的一些数据。对中国当前发展阶段而言,通过量化的数据分析,将绿色建筑建设的各项监测指标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强有力的工具,将更有助于有效科学管理,让城市更加合理宜居。 目前,国内一些机构已陆续开发相关节能建筑投融资机制,结合第三方评级机构体系,建立绿色建筑政府担保机制,如政府承诺通过实行更完善的建筑标准和提供公共补贴来提升建筑能效,以此鼓励更多绿色技术融入建筑中,让国内绿色节能建筑领域得以长足发展。 |
新闻投稿:news@51hva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