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 » 正文

如何运用建筑能效公示有效降低经济成本?

来源:中国建设报 2016-07-26 09:35:49
    中国目前的建筑能耗约占全世界终端能耗的1/3,并且还在继续上升。中国的建筑面积每年都在以20亿平方米的速度快速增长,导致了大规模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建筑节能已成为中国政府优先考虑的重点领域之一。中国正在通过推广新技术、提升建筑规范和标准并制定融资激励等措施,鼓励提高建筑能效。然而,仅靠行政手段和政府经费并不能满足投资需求。

    近日在京首发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5》观察篇中引用保尔森基金会气候变化与空气质量(CCAQ)项目组2015年度系列报告之一——运用建筑能效公示降低经济成本一文中提出,要在建筑行业成功地实现减排,中国应当让市场在节能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该文对推广能效公示如何有助于建设一个更强大的建筑能效市场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摘编其部分要点以飨读者。

    建筑能效公示的运用

    建筑能效公示是一项低成本的市场工具,有助于中国以最经济的方式实现建筑节能改善。建筑规范和标准能确立基准能效要求,而能效比对和能效公示可以向业主提供所需工具和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建筑的能源效率,实现业主、买主、投资者和租户之间的信息共享,从而提高整个市场的节能意识。建筑能效数据一旦为公众掌握,就可以大大促进对建筑节能的需求。具体而言,有了公开的建筑能效数据,客户就可以根据建筑的预计运营成本,做出明智的购买或租赁决定。

    信息公示与有效的执法、针对性的激励措施、充分的技术服务和融资渠道相结合,有助于推动市场对建筑能效的投资。中美两国的信息公示经验都说明公示政策有可能推动市场变革。例如,美国按《有毒物质排放清单》披露排放信息,导致污染企业资产价格下降,对投资者行为产生了影响,也促使企业做出减排及低排放投资的决策。中国自2012年起实时公布大气PM2.5数据,公众能使用移动设备随时随地查看污染数据,促使室内空气净化器和口罩的需求上升,也推动了类似的市场变革。建筑能效领域也可以借鉴同样的公示模式。

    通过对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信息系统的投资以及利用各城市的机构职能落实公示工作,中国已在建筑能效公示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但还可以有更大的作为。

    建筑能效公示方面的国际经验可以为中国推动建筑节能提供重要借鉴。在过去10年中,纽约等美国大城市和欧洲多国都制定了新的建筑能效公示法律,以鼓励建筑节能。这些节能成就及建筑公示早期经验对中国有以下借鉴意义:

    一是建筑能效公示为建筑业主和运营商提高建筑能效提供了一个虽然小但却意义重大的激励手段。自2010年起,纽约市使用美国环保署的能源之星建筑集群管家比对工具,对超过1.3万栋的物业实行了强制报告和比对。经过了3年的努力,全市的建筑能耗普遍下降。目前所掌握的数据仍然有限,未来几年将出现更多的证据。

    二是美国的建筑能效比对将大数据分析与房地产以及公用事业公司、节能服务承包商等能源供应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型商业模式。随着公众越来越容易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各种数据,建筑规范日益提高,业主、潜在买家和开发商也会有越来越大的动力投资节能建筑。能效比对的影响可能大大超过早期节能服务公司模式或者旨在改变行为模式、促进节能投资的努力。

    三是建筑能效比对和能效公示有可能帮助决策者、公用事业和节能服务公司识别需要服务和财务激励的街区和建筑。建筑能效公示公开建筑能耗数据的过程,业主和电力公司通过在线平台将每年的能源使用数据录入集中数据库。一旦业主通过中央数据库上报数据,相关政府机构就会对数据进行评估验证并以用户友好的方式公示,潜在买家、租户和投资者就可以在交易时考虑建筑的能源效能。公示还可以帮助服务供应商更容易寻找到和联系上需要能效服务的团体和业主。建筑能效标识以颁发证书或在网络公布的形式,通过节能等级或评分,用可视化形式公开披露建筑能效信息。

    节能建筑的价值远远超出了节约成本和减少碳排放的范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能效较高的建筑很可能质量更高,更有利于住户的健康。例如,《建筑与环境》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认为,降低能耗与提高住户舒适度相关。低能耗建筑“在住户满意度的某些方面可以达到最高水平”。同样,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在2000年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室内环境的改善可以大幅度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健康水平。论文列举了热能回收和节能光源等几种节能措施,不但能够改善室内环境质量和住户健康,甚至能提升员工业绩。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更积极地追求建筑能效,发展未来的智慧城市,必能使中国获益匪浅。而建筑能效公示可以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的市场工具。

    建筑能效比对和公示对中国加速减排的作用

    建筑能效比对和公示有助于促进中国现有建筑提高能效和减少排放。经验表明,如果业主和运营商实施建筑能效比对,即根据标准计量和跟踪能耗情况,并与类似建筑比对以评估能效,他们就更有可能投资于能效。部分原因是,比对可以帮助建筑业主更容易地找出最经济的节能措施。而通过网络平台有效地公示比对结果及使用建筑标识等工具又为市场带来了竞争,从而促进了对节能技术和能效实践的投资。

    在能效投资方面,除了建筑规范松弛之外,能效技术和旧房改造的成本居高不下,缺乏对节能的激励,也是建筑能效投资不足的原因之一。对能效项目普遍缺乏积极性,产生了一种被欧盟委员会称之为恶性“归咎循环”的现象。在这个“归咎循环”中,监管机构因政策不力而受到批评,建筑业则被指责为执行能效措施的障碍,而消费者声称缺乏必要的能效信息来做出明智的购买决策。结果,承包商、开发商和建筑商都强调没有投资节能建筑或改造项目的动力。

    在这个循环的每个环节,各方面都在等待其他方面先做出改变,然后再决定购买、建造、委托或投资于可持续建筑。挪威的一项建筑能效研究认为,能效措施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公共能效政策有缺陷,政府没有积极推广,建筑业的创新或研发投资太少。研究人员认为,开发商过于注重降低短期成本,对最新设计改进成果重视不足,结果就是重复使用老旧、低能效的设计,包括在新项目中使用过时设备、材料和建筑管理系统。

    能效比对和公示可以克服某些障碍,用良性循环取代“归咎循环”,提高对建筑能效及相关节能的认识,促进物业开发商和建筑业主共同采取行动。就像家用电器的能效标识一样,以消费者能够理解的方式提供更多建筑能效信息,帮助他们在购买或租赁时做出明智的选择。能效公示在直接鼓励建筑业主投资于能效改造的同时,也给科技企业提供了创新的动力。因此,能源效能的汇报工作与数据收集及分析工作同样重要。如果建筑能源效能数据对市场参与者有用,那么公示将很有效。按照最乐观的长期设想方案,建筑能效比对和公示可以改变客户在租赁或购买时的期望值,使建筑市场发生显著转变。

    中国在建筑能效公示方面取得的进展
 
    中国正在拟定大型公共建筑能效公示制度。事实上,中国的公共建筑节能和公示工作始于“十一五”期间。到2008年,中国制定了多项政策支持建筑能效公示,国务院在2008年公布了《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前者第32条规定,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能源消耗情况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布。到目前为止,政策重点一直是大型公共建筑。在公共建筑中,大型公共建筑面积仅占8.3%,但用能却占公共建筑的38%。

    自2007年原建设部建立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以来,截至2014年4月已经分五个批次收集了20个城市的3680栋建筑的用能信息。与2012年相比,目前的公示系统有了很大的进步,当时中国并不要求公示,无论对内对外都不需要。

    中国最新的进展是2014年7月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出的能效比对和公示计划,这是一项由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共同倡议并资助的项目。该计划使用网络比对工具来测量建筑运营能效,前身是已经在北京的医院、酒店和办公建筑内应用的“中国建筑能效比对工具”。该网络工具借鉴美国的能源之星建筑集群管家,并吸收了纽约市的建筑能效比对和公示政策的经验。中国在2015年发布了网络比对工具新版本。这个计划的目标是,比对面积在2017年前达到2900万平方米,在2025年达到1.71亿平方米。

    北京和宁波是第一批试点城市,将在2015年至2017年期间试用这个新平台收集市级数据。该项目将在2018年向全国推广。宁波和北京的试点还将把建筑能效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几个城市的排放权交易试点整合在一起。

    设计者、投资者、开发商、业主、住户、运营商、创业者和监管机构之间要扩大信息共享,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能效投资的效益。如果不能获取可靠的建筑能效信息,就会限制对公示平台和其他有效工具的上游投资。目前,公众访问相关数据和机构信息共享仍然有限。

    建筑能效公示要取得预期效果,政府的表率作用至关重要,特别是公共建筑,是显示政府以身作则的一个良机。政府部门带头推动能效公示并提高能效,最显著的收益就是节约资金,降低政府开支,公共资金可以投资于其他可持续性服务和项目。根据世界银行2012年的一份报告,中国可以通过荣誉性鼓励比如向政府机构颁奖和分享节能收益,来鼓励公共机构提高能源效率,明确问责制度,建立节能服务专业技术能力和开发多元化融资渠道。 
免责声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内容、图片或视频来源于网络、作者投稿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如涉版权、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电话:022-84220470,电子邮件:help@51hvac.com);
2.本网站对转载、分享内容、特约发布、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保证,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只要不用于商业目的,本网站的文章欢迎任何形式的传播和转载,转载请取得授权、注明出处、保持作品完整;
4.本网站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互联网变化及自身业务的发展情况,不断修改和完善本声明。
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暖通空调在线公众微信:ehvacr
每日行业微信日报,订阅有礼了!
责编:pppp1221
新闻投稿:news@51hvac.com
关键词阅读: 通风设备
高端访谈更多>>
  • 许鹏教授:抗击COVID-19ASHRAE与REHVA对策之对比及借鉴
  • 张泉:数据中心节能方向及相关技术研究的进展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