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 » 正文

绿色建筑“洋标准”或水土不服

来源:南方日报 2016-04-21 09:40:58
    19日,第119届广交会第一期顺利闭幕。鲜为人知的是,在广交会场址移师琶洲的13年来,这个亚洲最大的展馆也在悄然进行着绿色的变革——经过对其中建筑面积最大、使用年限最长的A区展馆进行暖通空调系统、照明系统及室外照明设备等节能升级改造,展馆每年节省用电量不低于270万度。近期,广交会展馆A区成功获“LEED既有建筑运营与维护”金奖认证。这是展览馆项目中的国内首个LEED金奖项目。

    全省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在即,如何推进绿色发展和绿色建设成为热门关注议题。省住建厅数据显示,我省新建建筑设计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的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随着绿色低碳逐渐成为社会共识,绿色建筑认证越来越普遍。除了节能,绿色建筑认证也具有经济效应并为建筑物树立良好的形象。以目前全球适用范围最广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LEED”为例,有研究通过对比北上广深等地相同地段LEED认证项目和非LEED认证项目表明,经LEED认证的住宅楼盘比未经LEED认证的住宅楼盘平均溢价超30%。

    除了LEED,2015年起实施的新国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亦被广为认可。目前在绿色建筑认证市场上呈现出以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为主导的多元化国际化格局。如何看待绿色建筑标准多头并举、甚至出现“洋为中用”的局面?什么样的标准最适合我国?

    广东
    绿色建筑面积位居全国前列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评估建设项目绿色化程度的重要工具,属于推荐性标准,除2015年新修订的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简称“绿标”)外,广东还有《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绿色建筑等级分为一、二、三星级,三星级为最高等级的绿色建筑标准。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广东省根据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应注重遮阳、隔热、通风的特点,制定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地方标准。

    “从基本国情出发,新‘绿标’提出各项要求,比如对人均用地面积有明确的规定,倡导节地;同时,还强调节水和雨水利用。”业内专家表示。位于深圳蛇口的南海意库3号楼,就曾于2009年获住建部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三星级(最高等级)、2013年度绿色建筑运营标识三星级项目。通过综合运用了7大类近60种绿色技术,综合节能率达66%,每年节电约240万度,节约用水1万吨。
据了解,国家新“绿标”通过明确绿色建筑的定义、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确立了我国以“四节一环保”为核心内容的绿色建筑发展理念和评价体系,有效指导和推进了我国绿色建筑实践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绿色建筑标准在中国的应用具有强制性,这对新建建筑节能非常重要,新“绿标”强调政府及第三方监管方面发挥的作用,如施工图审查制度、工程监理验收制度等,有很强的导向性,作为政策工具来引导市场朝良性方向发展。“十二五”期间,广东绿色建筑面积8104万平方米,位居全国前列,实现了绿色建筑在我省地级以上市全覆盖发展。

    目前,由于“绿标”是由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同时也是衡量地方建设部门工作业绩的一个指标,故获评绿标的项目类型繁多,从高端到中低端都可申请,具有更强的适用价值,无论是公租房,还是高档别墅,都可以成为绿色建筑。

    除政府推动和普及外,新“绿标”也同样具有经济效益。中国房地产报绿色地产研究中心主任黄俊鹏曾做研究表明,对比研究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长沙、杭州7个城市相同地段“绿标”认证项目和非“绿标”认证项目的18个商品住宅楼盘与4个写字楼显示,经“绿标”认证的住宅楼盘比未经“绿标”认证的住宅楼盘平均售价高出11%;经“绿标”认证的写字楼比未经“绿标”认证的写字楼平均日租金高出25%。

    据了解,目前“绿标”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和推广,同时更加区域化、本地化、平民化,日渐变成建筑行业的一个通行规则。从普及绿色建筑的角度看,有利于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实
    国内绿色建筑标准中外并举

    目前,除应用最多的“绿标”以外,世界各地绿色建筑标准在中国大都有实践。其中LEED是美国民间绿色建筑认证奖项,成功的商业运作和市场定位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和追随,如今它已经成为全球默认的主流绿色建筑评级体系,而中国是最热衷于LEED认证的国家之一。国内一些建筑还采用英国BREEAM、德国DGNB、加拿大等地的绿色建筑体系。

    自2011年利通广场在广州地区首获LEED金级预认证以来,近期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评出的2016年全球九大最令人期待的新城市地标中,深圳平安金融中心以获LEED金级认证“绿色建筑”入围,成为全球新城市地标。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带比较多,有些绿色建筑在北方合适,在南方不合适。因此不同开发商和不同单位合作,采用不同的绿色建筑标准开展一些有益实践。”AECOM建筑可持续发展执行总监汪洪说。

    “包括英国BREEAM、德国DGNB、加拿大等地的绿色建筑体系在内,由于均来自于北方,这些寒冷地区一年中24小时不间断的采暖往往长达几个月甚至半年,因此非常重视节能,对于保温的要求比较高,强调建筑的围护结构。”

    他举例,在气温长期处于零下的环境中,要保持20摄氏度左右的室内温度,温差可超30摄氏度,建筑的墙体和窗户就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些围护结构做得好能够保温,才能够节能。“基于此,出现了很多适合北方地区的体系和理念,被动房或者说微能耗住宅等等,都是从北边推广过来的。”汪洪说。

    据了解,在青岛等地的中德合作项目中,就有采用德国DGNB和被动屋项目实践,其中对玻璃传热系数、外墙保温隔热等都有严格的要求,也选用最新型的地源热泵、热电联供、光伏发电等供热方式来节能。还有一类绿色建筑认证的体系和标准从南方推广而来,比如新加坡GREEN MARK等。

    SGS中国全球绿色建筑经理Hichem Tabka表示,各国的绿色建筑标准差异是基于自身国情的综合性考虑,主要差异在于认证途径与方法、兼容性与适应性、品牌与国际认知、长远建筑环境影响等方面。

    专家建议,中国可综合借鉴世界上先进的评价标准,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专家
    不可脱离实际盲目追求“高技术”

    谈及多种绿色建筑标准,不少专家表示,不能脱离客观情况盲目跟风追求“高技术”和各种认证,中国要走自己适宜的发展道路,不能盲目跟风。

    资料显示,一些项目尽管获得了一些国际标准认证,但实际能耗远远高于其他同类建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国外的评价标准中只要运用了某些技术就能加分,但技术的叠加并不一定导致节能,反而或更加高耗能。

    有研究表明,对比中外住宅空调系统全年电耗发现,我国所采用的分体机时耗电为3.33千瓦时/平方米,而国外某建筑所采用的多联机时电耗却达5.28千瓦时/平方米。如果采用集中空调采暖,则可以通过自动调节、自动检测、新风热回收等技术措施的高分,否则一切技术措施均得不上高分。为了得高分而采取高能耗的做法显然不是绿色建筑真正追求的。

    还有观点认为,不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认证体系都倾向于“技术节能”而忽视“被动式设计节能”,导致一些绿色建筑不是在设计上考虑绿色,而是不断加入高技术,虽然高档,而忽视了实际节能效果与舒适度。绿色建筑并不是要绝对依赖“高技术”和“高投入”,要用更自然的手段达到绿色和节能,更多地尝试通过合理通风设计、采光等设计达到让居住者更舒适的节能效果。

    也有专家指出标准引导发展的另一种重要性,“在某些方面政府应当通过提高标准引导市场设计和建造出更高质量的建筑。”深圳洛赛声学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韬举例,“有些绿色建筑的设计标准参照的是国内现行规范的最低标准,比如隔声参照的就是1988年颁布的《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沿用至今已经有28年了。社会不断在发展,价格也在提高,房屋的质量不能总在原地踏步。”

    同时他还强调,为推广和发展绿色建筑,要更重视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市场的培养,促进社会接受绿色建筑。“要重视改造理念和思想,先成为绿色的人,再改变生活方式,然后才是改设备和做法。”

    其中,在重视市场需求方面,以LEED为例,其通过市场作用引导建筑行业不断向着节能、可持续方向发展。通过鼓励绿色建筑设计者们的创造,有更强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注重专业人员在全过程绿色建设中的指导和监督作用。

    而事实上,国家的建筑绿标近年也在积极汲取国际上的经验加以改进并部分接轨。如新国标从条数计数法改为分数计数法判定级别,这是新标准重大的更新元素。结构体系也已在国际大量工程中落地应用,评价方法和结构体系的更新升级,显现出国内绿色建筑逐渐踏入国际主流轨道。 
免责声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内容、图片或视频来源于网络、作者投稿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如涉版权、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电话:022-84220470,电子邮件:help@51hvac.com);
2.本网站对转载、分享内容、特约发布、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保证,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只要不用于商业目的,本网站的文章欢迎任何形式的传播和转载,转载请取得授权、注明出处、保持作品完整;
4.本网站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互联网变化及自身业务的发展情况,不断修改和完善本声明。
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暖通空调在线公众微信:ehvacr
每日行业微信日报,订阅有礼了!
责编:pppp1221
新闻投稿:news@51hvac.com
高端访谈更多>>
  • 许鹏教授:抗击COVID-19ASHRAE与REHVA对策之对比及借鉴
  • 张泉:数据中心节能方向及相关技术研究的进展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