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逐步认识到BIM技术所带来的价值,并积极开展实践。相关资料显示,BIM技术大约在40年前由美国引入建筑业,目前已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普及。与国外相比,我国引进BIM技术的时间比较晚(约从2004年引进),我国建筑业对BIM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还有待加强,通过BIM技术与绿色建筑、建筑产业化的深度融合,实现建筑业向信息化和工业化转型升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互联网+”的时代,BIM以“新宠”的身份进入中国建筑业后,必然会面临创新发展的问题,眼下国外BIM软件形成“一统江湖”局面,国内BIM技术发展离开了“创新”二字可谓寸步难行,如何做好BIM中国化发展?国产BIM软件该何去何从?相信很多业内人士十分关心BIM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对此,本文整理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在BIM核心建模领域,国外软件可以说是占据绝对优势,短期内国产软件难以赶超。”某建筑师表示,目前在建筑领域,经常使用的几种建模软件有美国Autodesk公司的Revit、美国Bentley公司的Architecture以及匈牙利Graphisoft公司的ArchiCAD 等。这些BIM软件均集3D建模展示、方案和施工图于一体,但由于对中国标准规范的支持问题,在结构、专业计算和施工图方面现在还难以深入应用。 据了解到,尽管国内也有PKPM、鲁班、广联达等本土BIM软件,但大多集中在结构分析、工程造价、规范验算等单独领域,通常需要围绕国外核心建模软件配套使用,才能发挥自身作用。 BIM应用更广大的市场其实在于城市管理,包括各种城市设施的模型、资料和访问权限,这些信息的共享和安全问题也是BIM能否发挥效用的重要因素,显然,如果从国家安全角度来看,使用这些国外软件是有一定隐患的。 “短期内让企业作出完全自主的软件可能不太现实,现阶段引进国外较为成熟的软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二次开发是一个不错的方法,特别是在深入应用的过程中,如何将软件与中国的规范标准对接起来,尤为重要。”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邓明胜建议到。 多方协作将成“新常态” 实际上,在选择BIM软件的道路上,不少企业都有过“走弯路”的惨痛经验。有的是连续几年在同一个BIM软件平台上进行深入应用和定制开发,后来发现经济和人员培养压力越来越不堪重负,最后只好更换;有的是一开始使用某款软件进行BIM应用,一段时间以后业主或者政府指定要求使用另外一款软件,也不得不进行更换。在现有的技术和市场条件下,任何一个工程项目所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不可能依靠一个软件来完成,也不可能靠一个厂商提供的软件来完成。使用多个厂商的多个软件来完成项目任务才应该是现阶段企业使用BIM软件的“新常态”。 目前很多企业将BIM的应用效益不佳的原因归结为BIM技术不成熟、产品不好用或一线BIM应用人员能力等,这本身是缺乏全面考量的。BIM的应用效益发生在相关专业或岗位利用BIM完成各自任务和职责比既有方法提高质量和效率的时候。也就是说要想实现BIM的效益,除了一线作业人员完成职责,只有企业管理层在合理的配置和管理了BIM应用的目标和各项资源时才能实现。 目前虽然有很多企业高层都支持BIM应用,但是并没有对BIM业务的集成进行仔细研究,而仅仅是资金和政策的简单支持,自然无法达到理想中的效果。” |
新闻投稿:news@51hva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