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 » 正文

生物质能源:绿色经济的一抹“亮色”

来源:中国建设报 2015-04-28 09:34:45
    “生物质能不但对于解决全球的能源需求非常重要,还可以直接对环境保护起到良好作用,尤其是在亚太地区可以大范围应用。”联合国计划署有关负责人白桦在近日举行的“2015走进种植能源新时代论坛”上如是说。他表示,生物质能源具有可再生、分散式特点,并且对于减缓气候变化有一定的作用,现在被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生物质能源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后固定和贮藏在生物体内的能量。最有代表性的生物质是农林业生产过程中除粮食、果实以外的秸秆等木质纤维素。以秸秆为主的生物质转化为电能、热能、燃油等能源的价值及由此带来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产值巨大。近年来,许多国家已将其作为发展新型能源的重要选择,并且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发展具有巨大潜力


    生物质能源被认为是二氧化碳的综合燃料,可以发电。它是惟一一种可以以气态、液态或者是固态使用的可再生能源,可以替代化石燃料能源,对于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也有很好的作用。

    美国是世界最早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的国家之一,从1979年就开始使用生物质燃烧发电。生物质能源已经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约占该国能源供给总量的3%。2014年3月,美国物理学会物理中心报道了一种新生物酶电池。该电池几乎能提取糖分子中所藏有的全部能量,其能效不仅远超之前报道的所有生物电池,而且也远大于普通锂电池,应用前景十分可观。欧洲则在生物质燃气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瑞典不仅率先利用生物质燃气净化技术提纯制车用生物质燃气和管道天然气,而且还开出了世界首辆沼气火车。利用甘蔗作为其主要生产来源,巴西已经成为最大的乙醇生产和出口国。而欧洲则利用富裕的森林资源,将充足的生物质能源开发转为供暖、发电和生物柴油。

    重大技术突破助力高效利用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生物质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具备一定的规模,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有的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以秸秆综合利用为资源价值的生物质能源装备及相关产业,是一个具有可再生性和广泛应用性特征的绿色能源“富矿”。

    2013年7月,由国电长源湖北生物质气化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燃煤电站锅炉秸秆气化再燃系统工业示范项目研发成果通过了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家鉴定,确认该项目研发的生物质气化燃气与煤混燃技术在大型电站的成功应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2014年3月,江苏东工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手天津大学和东南大学的专家们成功开发了中小型锅炉抗结渣造粒生物质固气复合燃烧技术及其装置,标志着我国在根治燃煤排放方面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为生物质能源工业化高效利用开辟了一种新途径。

    生物质能源之所以被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可再生的能源,原因有很多。在应用方面,不管是从经济方面还是环保方面,生物质能都有着巨大的潜力。它对于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也有很好的作用,可以替代化石燃料能源,对于解决全球能源需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所有的能源中,生物质能可以直接对气候的环境保护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可以看到其中的一个重点,就是绿色能源改善中国的环境,尤其是农业环境,可以促进中国经济模式转型。一方面,中国一直致力于参与绿色能源的开发以及生物质能的开发,对于可再生能源,中国已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对于生物质能,在许多省份已经得到了非常好的应用,比如说在海南和四川。另一方面,中国为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发展,近年来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实现了“以《可再生能源法》为基础,以《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为目标,构建包括生物质能源管理体制、经济激励制度、总量目标制度、技术标准制度”的生物质能源法律制度,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将促使生物质能源的发展速度更快。

    建议合理布局、开展国际合作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表示,应加大对生物质能源技术的支持,做大做强这一新型能源,弥补现有能源结构的不足,维护国家能源安全。

    李毅中说,我国生物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每年产生的农林业废弃物达12亿吨,其中秸秆就有7亿吨。禽畜有机排放物还有33亿吨。但这些资源大部分都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反而造成了大气和水源的污染。他建议,要重视发展生物质能源,合理规划布局技术研发、生产及市场推广项目。尽快制定生物质能源的中长期规划,并在“十三五”期间迅速起步。针对不同途径技术路线,分层次组织科技攻关。国家科技开发基金可予以支持,不排除引进美国、德国的先进技术,开展国际合作,制定先进可行的产品标准。
免责声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内容、图片或视频来源于网络、作者投稿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如涉版权、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电话:022-84220470,电子邮件:help@51hvac.com);
2.本网站对转载、分享内容、特约发布、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保证,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只要不用于商业目的,本网站的文章欢迎任何形式的传播和转载,转载请取得授权、注明出处、保持作品完整;
4.本网站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互联网变化及自身业务的发展情况,不断修改和完善本声明。
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暖通空调在线公众微信:ehvacr
每日行业微信日报,订阅有礼了!
责编:malinlin123
新闻投稿:news@51hvac.com
高端访谈更多>>
  • 许鹏教授:抗击COVID-19ASHRAE与REHVA对策之对比及借鉴
  • 张泉:数据中心节能方向及相关技术研究的进展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