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杆企业高度认可 产业的形成,光有标准还远远不够,最终落点还是在用户,而用户的选择因素中,效益才是关键。 在罗文斌看来,BIM技术目前在国内的运用状况并非仅仅因为没有国家标准的缘故,还跟应用环境的不成熟和业主没有通过实践真正体会到它的好处有关。 对企业而言,面对BIM技术最直接的问题是:为什么要使用它?从理论层面,可以罗列出“提高项目动态信息管理水平”、“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打破部门间‘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等诸多好处,但单凭这些是无法打动企业的。为此,有项目通过实际测算得到了BIM技术“能提高生产效率30%、缩短设计周期50%、提高设计质量30%、节约工程材料20%”的结论。 毋庸置疑,具体的数据比理论更具说服力,但我国目前建筑工程行业对BIM的整体认识,光凭这些数据还远远不够。因此,魏来认为,针对我国的特殊国情,比起数据展示,标杆性项目的建设对于带动整个行业应用BIM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比单纯的数据统计更有说服力。就此而言,上海世博集团的案例或许能说明这一点。 虽然我国学术领域从2003年就开始引进BIM技术,但国内建筑工程界最早认识BIM技术,还是始于2007年上海世博会建设期间,德国馆、芬兰馆等展馆项目对该技术的采用。就此而言,采用BIM技术的上海世博园区建设便属于典型的标杆性项目。 大家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或许还记忆犹新,但对世博会后世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清楚者并不多。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世博园区必须打造成一个集“高端会展、总部商务、文化博览创意、生态人居、旅游休闲”为一体的21世纪标志性市级公共活动中心。“建设和运营这样一个智慧园区并不容易,个人感觉这比当年办世博会还要艰巨复杂。世博会184天会期,有开始有结束,而世博智慧园区则可以说是一个百年大计的项目,不站在全生命周期管理这个高度去看待这个项目绝对不行,面对这样一个项目,传统手段已无计可施,建立一个很好的工程协同平台,参与各方基于统一全面的数据商讨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才是最佳的工作模式,而现在被业界逐渐重视的BIM技术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面对本报记者的采访,上海世博发展集团下属上海世博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昂开门见山道出了采用BIM技术的原因。 世博园区地处上海市中心,紧邻黄浦江,区位优势明显。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将秉承“功能优先、绿色环保、以人为本”的开发理念,以“突出公共性特征围绕顶级国际交流核心功能”为开发定位。其中以集综合性商务、休闲、生活为一体的“世界级工作社区”为建设目标的A片区,被要求在土地出让之前就将地下空间视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类建设项目,按照项目地上地下统一设计,地下空间统一建设,附带地下空间和地上初步设计方案进行土地出让,几乎涵盖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所有类型,这在上海也是首次尝试。“如此庞杂的工程,如果没有一个能串联起项目所有参与方的统一协同平台,单就沟通成本这一项就将是巨大的,项目在工期和成本上的把控难度可想而知。”在吴昂看来,一个称得上智慧的园区,不光要考虑在设计建设阶段利用智慧手段,在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占比达到90%甚至更高,运营管理阶段则更需要使用智慧手段,这其中还得考虑有一个能将工程各个阶段的数据有机结合并合理传承下去的技术平台。而BIM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运用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利用这项技术逐步提升自身能级的过程,这恰恰与国家一直在强力推进的两化(信息化、工业化)融合工作密切相关。 关于BIM技术在世博园区相关工作中的运用,吴昂认为,BIM技术的运用不能一拥而上,也不能指望一蹴而就,横向而言各参与方诉求不同,纵向而言各阶段需求不同。因此,建设一个数据继承性和互用性好的BIM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三维模型的应用深度,更能融合多方多阶段的有用数据,为以后的运营维护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持。“从2012年开始我们利用世博会遗留硬件设备,采用ProjectWise平台,逐步建设完善我们的工程协同平台,重点解决项目设计和建设阶段相关技术难题,同时我们也不忘为项目建成后的管理运营工作打好伏笔。” 关于BIM的成本投入和效益回报,吴昂称:“截至目前,BIM系统的总投入成本已超过千万元,但都是根据项目需要分阶段投入,因此效益也会是分阶段产生,目前主要还处于投入阶段。近两年时间的学习和摸索已经让我们体会到了选择一个符合全生命周期建设运营一体化理念、数据统一的协同平台的重要性,也体验到了这样的平台在协调沟通、提高效率方面对我们的帮助。建设运营一个世界一流的生态智慧园区,BIM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显而易见。” 针对BIM技术的性价比,Bent鄄ley软件公司建筑行业销售总监俞兴扬告诉记者:“尽管目前BIM技术的应用价值还不够清晰,行业生态系统需要重建,但我们会根据用户的不同规模和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这样也能有效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针对中小型企业的需求,也提供价廉物美的解决方案包,但这却能替他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其价值不能用简单的投入产出来对比。” 产业化的道路,还很漫长。但BIM“热词”效应的背后,它带给行业的变革正在从单纯的技术手段过渡到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流程管理,其价值正在逐渐被认知和凸显。 |
新闻投稿:news@51hva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