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新生态城之后,本市又一个大型绿色社区即将诞生。该社区坐落于解放南路地区,地处城区东南部,与周边的文化中心、梅江居住区等隔路相望,作为全国首个在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区内建设的绿色生态社区,标志着本市绿色建筑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的扩展。 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联合发布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巨大的建筑能耗再次引起各方关注。方案规定,从2014年起,政府投资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建筑,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宾馆、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开始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本市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目前起草完毕,已报政府审批。据有关人士透露,天津方案中,对绿色建筑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都予以了明确,将提前实现国家方案的指标要求;同时,方案中还提出要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粗放式建造方式转向“绿色施工”,打造出真正的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什么样?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它会对本市的生态城市建设带来哪些影响?发展绿色建筑还需哪些努力?记者日前进行了采访。 什么是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据记者了解,绿色建筑有着严格的评价标准,由低到高分别用一星、二星、三星三个等级来代表,总共6大项(住宅49项、公建57项),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等。 由绿色建筑到绿色社区 记者日前走进位于解放南路社区起步区西区的文体中心,该中心主体已经完工。“我们在这儿设置了一个生态中庭,未来还将种植绿色植物和花卉。”在文体中心项目现场,城投置地工程部负责人刘通向记者介绍,“这座建筑最大的亮点是低碳零能耗,之所以称之为‘零能耗’是因为建筑本身所消耗的能源与它自身产生的能源可以基本持平。” 刘通告诉记者,项目采用了多项先进的节能技术,如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低温热水发电系统、带伺服光导系统和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等等,这些系统提供的电能、热能、光能完全能够维持建筑自身运转。另外,屋顶大面积采用了15度南向倾斜的太阳能光电板,在中庭玻璃屋顶,采用了两组可透光的薄膜光电板,保证了良好的自然采光。在照明方面全部采用了节能LED灯,其智能控制系统可以根据自然光条件等进行亮度调整。同时,工程全部采用了新型高效保温材料,“四玻三腔”的门窗玻璃、智能遮阳系统以及坑道风的利用,让整体节能效果更加突出。 “有了这些技术、设备加身,这栋建筑本身消耗的能量只有普通建筑的40%左右。”刘通向记者介绍,该建筑的能耗目标为每年50-70kwh/平方米,碳排放为每年42.7-60kg二氧化碳/平方米,为普通建筑碳排放量的50%左右。该建筑已经获得国家绿色建筑三星和LEED铂金认证。 按照规划,建成后的解放南路生态城区完全可以媲美中新天津生态城,城区的清洁能源使用率将达到100%,新建和改造建筑都将达到绿色建筑标准,雨水入渗及收集利用率超过50%,5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大于80%,轨道交通站点800米步行距离比例超过6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河道绿化比例、道路遮阴比例、公交站点遮阳避风设施设置比例都将达到100%,居民区步行500米内都有公共服务、文体设施。 我国每年新建的20亿平方米的住房当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而既有的近500亿平方米建筑的能耗已超过标准煤5亿吨,其能量相当于2011年三峡发电量的19倍。在高速城镇化的现阶段,大量高耗能建筑的出现,很容易使城镇化陷入越建设越浪费的困局。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比三峡电站34年的发电量总和还要多。如果使用绿色建筑技术改造现有楼宇,每年将节约6000亿元,可以建设4个三峡大坝。 1 绿色建筑闯三关之成本关 在建筑节能领域,本市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建筑节能大检查中,本市连续7年位列前茅,并率先在上世纪90年代推行一步节能,在2005年推行三步节能,到今年7月1日,进一步提出四步节能标准。在这一基础上,本市在推进绿色建筑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虽然绿色建筑的环境效应和社会效应显而易见,但是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却因额外的成本望而却步。 “实际上,本市现有建设标准,已经接近一星级绿色建筑要求。”市建设交通委副总工程师刘瑞光介绍说,要建设一星级绿色建筑,带来的成本增量十分有限。据测算,仅仅为每平方米增加30元至50元左右。刘瑞光介绍,与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更强调精细化设计,要求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而不是简单套用固定模板。“举例来说,要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条件,绿色建筑设计时需要进行相应的模拟分析进行调整,充分利用自然光和风向,为建成后使用可节省大量能源。” “相比较而言,由于更高的建设成本,以及更长的建设周期,让绿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此外,部分绿色建筑的技术也有待成熟和考验。”业内专家表示,二星级绿色建筑成本增量为100元/平方米左右,而建设三星级绿色建筑成本增量超过了300元/平方米。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来看,绿色建筑的综合成本并不算高。 刘瑞光表示,一个建筑的建设周期往往只有2年至3年,而使用时间却可长达数十年。前期建设成本的略微升高,换来的是今后数十年更低的运营成本。绿色建筑的推广,需要人们转变观念,更多地从建筑全寿命周期进行取舍。 据统计,截至目前今年本市绿色建筑开工量已达850万平方米,增幅明显,比去年全年绿色建筑400万平方米的总开工量增长一倍有余。“近年来,绿色建筑发展可以说已经开始步入正轨。”刘瑞光认为,人们对绿色建筑认识不断提高,正从被动推动到主动要求的转变,这与当前提出的建设“美丽天津”不谋而合。 2 绿色建筑闯三关之运营关 相对于零起步,本市绿色建筑的成绩令人欣喜。但有关专家指出,目前本市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并不算多,已有的绿色建筑项目,一定程度上向人们展示了绿色建筑的理念,但实际发挥的影响仍然十分有限。在已获得国家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的38个项目中,只有2个项目通过了运营认证,占全部绿色建筑标识数量的5%。 “目前国内对于绿色建筑的评价标识共分为两种,即设计标识和运营标识。”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副院长张津奕介绍,“申请设计标识只需要完成施工图设计图纸即可,而运营标识的获得则要求更高,需要在建筑运行一年之后,经过有关专家现场踏勘,审核合格后才能授予。”与设计标识相比,运营标识是证明绿色建筑发展效果的重要标志,一栋建筑在被交付使用后,只有实行绿色运营,才会将绿色设计、绿色建造、绿色技术的特点充分发挥,形成长期的、累积的节能、绿色效应。然而现实情况是,目前在取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中,继续申请取得“运营”标识的项目少而又少。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张津奕分析,一个原因是部分项目仍然在建,还没有投入运营,或者是运营时间不满一年,因此也就谈不上申请运营标识;第二个原因是绿色建筑建成交付使用后,物业管理机构或物业持有业主对绿色建筑认识不足,导致绿色建筑仅仅是停留在图纸上,中断了后续申请认定;第三个原因是不排除有些不负责任的开发商为销售炒作,只在设计阶段申报绿色建筑,而在施工过程中未把绿色技术加以落实,这样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绿色建筑。 在采访中,一些业内人士坦言,目前国内绿色建筑的运营水平有待提高,“重建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项目在设计阶段获得了较高的星级评价,而到运营阶段,物业机构由于缺乏有效的运营能力,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绿色目标。“有些物业管理机构甚至把绿色建筑视为一种负担,常因某些理由,将绿色设施停用或荒废。” 有关专家建议,应当培育绿色物业产业,物业服务企业应从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型、服务创新型转变,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建筑节能运行,利用垃圾分类收集、生态绿色系统、噪声污染控制、建筑节能运行和监测等先进技术,减少建筑运行阶段的能耗。 3 绿色建筑闯三关之认知关 绿色建筑是多种技术的集成,并不只是搞绿化、建景观那么简单,一星、二星项目由地方政府来审定,三星级则需由住建部审定,被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认定的“绿色建筑”,并非是一个销售的噱头。 在国内,绿色建筑仍处于起步阶段。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消费者、甚至一些开发商对绿色建筑的内涵并不了解。随着房地产业竞争的加剧,一些开发商纷纷打出“绿色牌”,将绿色建筑作为楼盘之间竞争的筹码。在街头巷尾的广告牌中,“绿色社区”、“节能环保”、“生态大盘”等字样屡见不鲜。一位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很多绿色建筑只能说是“伪绿色”,大多是开发商的概念营销,作为吸引眼球的一大“卖点”,与真正的绿色建筑差距甚远。 什么是真正的绿色建筑?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副院长张津奕说,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据记者了解,绿色建筑有着严格的评价标准,由低到高分别用一星、二星、三星三个等级来代表,总共6大项(住宅49项、公建57项),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等。“绿色建筑是多种技术的集成,并不只是搞绿化、建景观那么简单,一星、二星项目由地方政府来审定,三星级则需由住建部审定,被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认定的‘绿色建筑’,并非是一个销售的噱头。”张津奕说。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现有的绿色建筑项目,尤其是商品住宅项目中,中高端建筑居多。在不少市民的印象中,绿色建筑是高档住宅,拥有很多先进的设施设备,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消费的。还有市民表示,在房价高位运行的当下,绿色建筑距离刚需还有一定距离。事实上,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张津奕说:“绿色建筑并不等于高端、高价,而是采用适宜的技术,通过合理的集成应用,实现降低建筑能耗为目的。绿色建筑也绝不是高新尖技术的堆砌,绿色建筑应该是可实行、可复制、可推广的。” 绿色建筑破解高能耗困局 近年来,国家层面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绿色建筑的行动纲领、政策标准。今年1月份国务院转发的发改委、住建部联合发出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更是将绿色建筑从软性的推荐标准上升为硬性的强制规定,有关部门提供的数字显示,“十二五”期间,本市将要完成新建绿色建筑3600万平方米的目标,全国的绿色建筑将首次突破10亿平方米,从中可见政府发展绿色建筑的决心。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院长刘军介绍,目前我国社会能耗主要为建筑、工业、交通、农业四大民生能耗,其中建筑能耗仅在建造过程和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就已经占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再加上建材生产环节的能耗,建筑行业无疑是社会第一耗能大户。 对于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本市而言,大量能源资源消耗成为生态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有关研究表明,每提高1%城镇化率,将新增城市用水约17亿m3,新增能耗约标准煤6000万吨,新增建筑用地约1000多km2,新增钢材、水泥、砖木等建材总重量约6亿吨。虽然本市的绿色建筑在全国起步较早,成为全国拥有绿色建筑个数最多的十大省市之一,但目前本市的现有建筑中,高能耗建筑却占据了绝对比重。 “我国每年新建的20亿m2的住房当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而既有的近500亿m2建筑的能耗已超过标准煤5亿吨,其能量相当于2011年三峡发电量的19倍。”刘军说,“在高速城镇化的现阶段,大量高耗能建筑的出现,很容易使城镇化陷入越建设越浪费的困局。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比三峡电站34年的发电量总和还要多。如果使用绿色建筑技术改造现有楼宇,每年将节约6000亿元人民币,可以建设4个三峡大坝。” 对于本市来说,距离建成生态城市的目标还有7年时间,不少业内专家一致认为,从建筑设计行业看,要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突破口就在于全面推广绿色建筑,为实现降低建筑能耗,推广绿色建筑已成为发展生态城市的一项重要工作。 延伸阅读 各地对绿色建筑 给予的政策支持 [北京] 北京市政府为鼓励建筑工程项目申报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由政府财政支付绿色建筑评审费用。北京市政府拟对高星级绿色建筑进行财政补贴。响应国务院《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北京市政府从今年6月1日起,所有新建建筑采取绿色建筑标准,全城普绿。 [上海] 上海市政策规定,对于取得二星级以上标识的绿色建筑,每平方米最高补贴60元,单个项目最高补贴600万元,保障性住房项目最高可补贴1000万元。明确2012年10%以上的保障性住房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设计建造,并鼓励设计制造高星级保障性住房。同时,依托虹桥商务区等8个低碳实践区和7个低碳新城建设推进绿色建筑。 [重庆] 重庆市根据《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取得重庆市绿色建筑竣工标识的工程项目,可按有关规定向相关部门申请享受国家及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江苏] 江苏省政府根据《江苏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设立了“节能减排(建筑节能)专项引导资金(每个区域补贴1500万元)”,政府补贴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分别为15元/平方米、25元/平方米、35元/平方米。 [内蒙古] 内蒙古自治区的政策规定,对于取得一星、二星、三星级的绿色建筑,政府分别减免城市市政配套(150元/平方米)的30%、70%、100%。 |
新闻投稿:news@51hva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