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700多个绿色建筑 仅有10%通过运营认证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第一财经日报 2013-09-03 10:02:42
“提供绿标认证、LEED认证,拥有全国范围内1500余项目案例……另外公司提供自主研发的‘星级住宅评价标准’体系,强调一种档次与奢华。”一家绿色建筑认证服务提供商的工作人员流利地向记者推销着该公司的业务。
伴随着国家层面密集出台的绿色建筑政策,绿色建筑认证服务提供商的业务日渐火爆起来。“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的目标,惹人垂涎,但新标准悬而未决之下,如何才能走下图纸,绿色成真?
一成通过运营
全国700多个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仅有10%通过运营认证。
这是同济大学程大章教授对住建部所公示绿色建筑项目的分析中得出的结果。国内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分为两种,设计标识和运营标识。申请设计标识只需要完成设计图纸即可,而后者则需要在建筑运行一年之后才可申请。这意味着,剩下90%的所谓“绿色建筑”仅是停留在图纸上,还有待运营认证。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目前世界范围内,建筑能耗占社会能耗的39%,超过工业能耗和交通能耗。
今年年初国务院下达国办发 [2013]1号文,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其中城镇新建建筑需严格落实强制性节能标准,“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
这表现出我国政府推广绿色建筑的决心,但这10亿平方米究竟是“设计”还是“运行”,程大章表示,“还不太确定,但按照运营标识的标准来看的话,达到这个目标有些困难。”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其中强调了要“梳理全寿命期理念”和“建设运营”。
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环境服务部绿色建筑服务经理董鹏告诉记者,全生命周期应该包含了设计、施工和运营的整个过程。但目前来看,不仅在中国,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着普遍的设计和运营脱节的情况。即便是获得美国的LEED“金级”和“白金级”标识的部分项目,也有很多存在着实际运行的能耗要远远高于设计能耗。
新标准悬而未决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数量差异?
程大章解释道,一个原因是部分项目仍然在建,还没有投入运营;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开发商在设计进程中拿到了绿色建筑的设计标识,其后的运营主体——物业管理机构或住宅业主往往对绿色建筑不了解,要么不知道如何运营,要么就是成本太高,运营不起。
董鹏告诉记者,在他所接触的案例中,确实存在不少开发商不顾实际需要,只是为了满足评价条款,逐项拼凑了很多可以加分的绿色技术在一个建筑之中。
仅做设计认证确实有助于开发商拿到所希望的“星级认证”,真正到运行的时候,却难以持续。但是,某些政府建筑、央企和大型地产商为了体现自己的社会责任,也有一些绿色建筑项目通过了运营认证,程大章说。
程大章的一项研究表明,公共建筑物生命期成本分析,建设费实际上仅占15%,能耗费占27%,设施更新费占23%,清洁费占20%,修缮费占15%。
投入的效益如何,增量成本如何回收,目前有着各式各样的计算和说法。有些是以理想的计算值来说明效果,如节能效果分析,有些是忽略运行投入来得出增量成本的回收期,有些则是回避了具体的经济分析。
“我们追求建成了多少绿色建筑,但是要核查绿色建筑的运行效果是否达到了设计目标,尤其是绿色措施出现问题时,建设者和管理者往往相互推诿。”程大章表示。
而董鹏认为,想要改善施工和运营阶段的能耗问题,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增加太多的成本,也关乎技术。目前,很多项目施工过程中因为设备调试不当,导致设备运行不能实现最优化。“同样的设备,没有进行系统的调试,效率差异能达到30%~50%。“未来绿色建筑并不是高科技的简单堆砌,未来真正需求是什么,配置装上之后,是不是达到了我想要的效果?”董鹏对记者说。
与此同时,德国慕迪国际规划设计公司总经理闻浩南表示,因为标准不高,想要达到现行的“一星级”标准,实际上有多种“手段”可以实现,而这些所谓的“手段”绝非真正“绿色”。
按照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要求,对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都相应制定了一系列节能环保的控制项,然后按照建筑所满足控制项的数量,划分为三个等级,通常称之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三星级”是最高标准。
“一星级的认证只需要通过一些模拟、计算、分析等书面上的工作,就是说对技术要求不高,也就是说需要上马的设备并不多,比较好达标。” 上述绿色建筑认证服务提供商的工作人员就曾这样告诉本报。
“现代建筑一个最大的问题在于过分强调可持续性,甚至到了盲目崇拜的地步,但反映到实际中,却仅仅是为了达到一些所谓的绿色评价体系,而不是看是否经过缜密的研究设计所产生的结果。”和新城建筑事务所设计师周有为(Yuval Zohar)告诉记者,最成功的建筑,并不是一定要最节能的,或者用更多的可循环的材料,而是把各种技术有效地综合在一起,形成的效果比简单叠加还要大。
目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编版)已经完成报批,预计年内能够批准发布,程大章告诉记者,新标准将对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版)的一些技术漏洞进行修正。“新版标准鼓励科学合理地设置绿色节能措施,因为并不是每一项技术措施都适合所有地域的建筑。”他说,某些评价指标的数值也进行了修改,总体来说更为严格。
补贴该补给谁?
绿色建筑建设需要一定的增量成本,来实现节能和环保的目标。因此,说起绿色建筑,往往给人的印象停留在高端的商务楼宇和住宅中。
国家发改委和住房城乡建设部今年发布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政府投资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建筑,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自2014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因此,国家对于二星级绿色建筑实行45元/㎡,三星级80元/㎡的补贴。此外,各省市等地方政府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额外给予不同金额的补贴。比如说,山东省还将对一星级绿色建筑补贴15元/㎡,二星级30元/㎡,三星级50元/㎡。
但一部分业内人士却对这一激励方式提出质疑。闻浩南就认为,这几乎是“最不明智的”。“这种金额的补助,对于开发商来说是杯水车薪。”闻浩南对记者说,在他做市场推广的过程中发现,除了几个一线的房地产开发商,中国绝大多数的开发商对真正意义上的节能环保建筑并不感冒。
“正确的激励方式,应当是给终端的购房者补偿,并且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宣传,告知他们,购买绿色建筑对环境、对身体健康有怎样的好处,给他们算一笔账,在未来的使用中,绿色住宅能够带给他们怎样的实惠,再加上经济上的补贴,消费者才会去选择好的建筑,开发商才会去建造好的建筑。”闻浩南说。
但程大章认为,虽然补贴有限,其意义更在于政府的导向,如果中国兴起现代城镇化建设的新建建筑都能达到绿色建筑标准,那将是对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
|
免责声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内容、图片或视频来源于网络、作者投稿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如涉版权、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电话:022-84220470,电子邮件:help@51hvac.com);
2.本网站对转载、分享内容、特约发布、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保证,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只要不用于商业目的,本网站的文章欢迎任何形式的传播和转载,转载请取得授权、注明出处、保持作品完整;
4.本网站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互联网变化及自身业务的发展情况,不断修改和完善本声明。
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暖通空调在线公众微信:ehvacr
每日行业微信日报,订阅有礼了!
热门阅读:
新闻投稿:news@51hva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