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 » 正文

建筑碳计量酝酿国际标准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作者:李静华 2012-05-02 13:18:16

  4月13日,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及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建筑碳排放计算方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日本、德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和中国的专家们就建筑碳计量国际标准草案初稿进行了讨论和修改。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研究所所长刘刚,是中国参会专家之一。他指出,碳减排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之一,只有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才能进一步推进碳交易等活动的执行。同时,这次会议是中国参与制定、统一国际碳排放计算标准的一个良好尝试。
 

  国际标准破题
 

  目前,全世界40%的能源消耗实际上来自于建筑物能耗。在美国,建筑物占据了70%的总能耗,以及38%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
 

  碳计量国际标准负责起草工作组召集人、日本东京大学野城智也教授介绍,目前很多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等已制定了自己的建筑碳排放计量方法,但尚没有一个国际上通行的、公认的标准。“也正因为建筑碳计量方法和建筑碳排放的基准线还没有确立,国际上成功的建筑碳交易案例还很少。”
 

  刘刚表示,碳排放计量尤其是建筑的碳计量问题,在国际上一直是一个学术难题,相对其他领域,确定建筑碳排放基准线比较困难,但是建筑碳交易是未来碳交易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随着建筑碳计量方法的完善和基准线的确立,建筑碳交易会成为国际碳交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会上重点就是讨论这方面的问题,包括对建筑的碳排放边界线划分、建筑碳排放的组成内容等问题。会上,国际专家们已就碳排放边界线划分和碳排放组成内容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其实,在这方面,我国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清华大学江亿院士的研究团队,在建筑能耗数据的表述方法和建筑边界线划分方面,完成了中国的行业标准。
 

  此外,我国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正在规划和进行中。“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一直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不断探索,目前已经完成了《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规划研究》,并正在进行《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的研究工作,还主持和参与了科技部”十二五“课题《建筑节能项目节能量和碳减排量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刘刚介绍说,“在这方面,中国已经开展了许多探索和实践”。
 

  中国展开探索
 

  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建筑运行能源约占我国能源消耗总量的30%。据世界银行估计,截至2015年中国的新建筑将占比世界总建筑的50%。我国已经制定了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的目标。
 

  刘刚告诉记者,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研究和部署,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从建筑相关产业、城市供热、城市燃气、城市供排水、城市生活垃圾、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村镇建设、园林绿化、城市交通等10大领域进行具体工作。
 

  近日,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和解决措施探究”小分队,在扬州市各建筑工地进行了调查,了解工地的各种施工方案并对工程量清单进行核算。
 

  此次调查通过对“建筑的运营阶段”、“建筑的开发阶段”、“住宅物化阶段”与“试用阶段”的分析,将调查的数据建立出数学模型,并最终将建筑碳排放数据化,为有效地解决建筑碳排放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扬州大学贾仁甫副教授介绍说,“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和经济大踏步发展时期,从建设量来说,现在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因此,在建筑领域开展注重节约资源、减少能耗的生态绿色建筑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相对人们习惯对建筑的评价仅关注在使用阶段,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建筑评价的标准在时间和空间范畴上都相对扩大,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房地产开发商也已经行动起来了。
 

  方兴地产(中国)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绿色战略工作委员会主任江南介绍,现在对节能减排的投资包括测算建筑的碳排放量等,这都将会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取得回报。
 

  “比如北京凯晨世贸中心的节能改造,方兴地产自己投入资金,政府给予了补贴,经过测算,改造完毕以后每年的节能量可达到616吨标准煤。”江南说。
 

  但是,江南也有苦恼的地方,他坦言:“由于目前中外建筑界对建筑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模型还没有统一标准,单体建筑项目普遍碳排放量较小等因素,房地产企业作为碳交易卖方市场还具有不少的困难。”

免责声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内容、图片或视频来源于网络、作者投稿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如涉版权、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电话:022-84220470,电子邮件:help@51hvac.com);
2.本网站对转载、分享内容、特约发布、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保证,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只要不用于商业目的,本网站的文章欢迎任何形式的传播和转载,转载请取得授权、注明出处、保持作品完整;
4.本网站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互联网变化及自身业务的发展情况,不断修改和完善本声明。
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暖通空调在线公众微信:ehvacr
每日行业微信日报,订阅有礼了!
责编:Cixaoks
新闻投稿:news@51hvac.com
高端访谈更多>>
  • 许鹏教授:抗击COVID-19ASHRAE与REHVA对策之对比及借鉴
  • 张泉:数据中心节能方向及相关技术研究的进展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