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通空调在线原创] 清华大学热能系史琳教授在“第三届2010中日热泵与蓄热技术交流会”上发表了题为“中国今后的冷媒使用以及管理的动向”的报告。她说,中国HCFC的替代的量比较大,压力也是很大,在国际的形式还没有明朗的形势下,中国应慎重的选择HCFC的替代品。
在线观察认为:史教授对于中国替代之路提出了鲜明的观点,这些观点非常适合业内企业深思。史教授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中国面临的挑战
在中国,HCFC生产和消费总量的80%以上,据中国制冷空调协会2008年统计,家用空调中使用HCFC22约为5.71万吨,商用空调中使用HCFC22约为4.13万吨,HCFC总使用量为10.46万吨,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预计2013年的冻结用量为13.81万吨,所以,必须尽快明确替代路线,研究适合的替代技术。
中国冷媒近期发展的考虑
目前HCFC冷媒替代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首先,低GWP的不饱和的HFCS替代物可获得性的可能性模糊,其使用范围未知,发展前景和预期进展不详。再有,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众多企业是否能够可靠、可持续的得到稳定的足够的替代资金、技术转让的可能性太小、新替代品的开发研究周期和制冷工质回收,再生和销毁体系的建立不明朗。尚未建立HFCS的替代机制,又提出HFCS可能削减问题,加重了企业的技术压力、经济压力和市场的紊乱度,如何摆脱对国际上发达国家的依赖。
关于可燃性冷媒,尤其是碳氢化合物的应用问题,可以更开放的态度来对待
从目前的情形看,一些低GWP的合成冷媒如HFC32、HFC152a、HFC1234yf实际上与HC290等碳氢化合物一样均具有一定的可燃性,只是比HC290等碳氢化合物的可燃性弱一些,但在禁止可燃性冷媒使用的某些国家的标准或法规里,它们的允许量是不同的,但在允许量的范围里,它们的使用条件却是相同的。在国际标准或区域国家标准允许可燃性冷媒使用的范围内,中国的制冷替代冷媒的选择应更开放些。
在不减少制冷空调设备的制冷量和服务质量的基础上,重视在过渡时期内的自我保护作用,既履行蒙约的国际义务,又能减轻压力和负担。在减少充灌量、减少泄露量、优化制冷系统结构参数、强化传热、有效减少阻力和合理流道等技术措施方面,可以减少HCFs的消费。
掌握核心技术是确保行业冷媒替代工作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因此,中国应全面推进冷媒替代技术的自主开发研究,并合理规划有中国特色的替代技术路线和产品结构链。抓住当前的机遇,发展我国自主的绿色替代品,从政策层面上,提到应有的高度,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和市场竞争机制;从财政层面上,在研发经费、市场推广、实际应用等方面,采取税收、补贴、贴息贷款等优惠手段;从技术层面上,本着全国一盘棋,在制冷剂研发、系统匹配优化、样机检测、标准修订等领域,有计划、有组织的协调攻关。
中外的国情不一样,制冷剂替代面临的对象不一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时间上也是不一样的,中国在对制冷剂的整个管理,还有在追求制冷剂系统的高效来减少对制冷剂的依赖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
新闻投稿:news@51hva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