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召开的全国供热体制改革工作会上,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说,这个带有“改革”字样会议的核心,就是要督促还在观望的省市必须在2006年冬季全面推开供热收费体制改革,即要把过去由单位替职工交供暖费的“暗补”,变为直接把供暖费发放给职工、由职工自己交供暖费的“明补”。 其实早在去年底,围绕福利供热体制改革,建设部、发改委等中央八部委便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意见》。在建设部06年重点工作日程表里也明确规定,福利供热这个“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必须在年底的采暖季被攻破,这就预示着沿袭了50年之久的福利供热制度终于走到终结的时候了。 从仇副部长的发言看,福利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实现供暖费补贴由“暗”转“明”。可以说,“单位包费、福利供热”的传统供暖体制,是政府在职工货币性收入较低的情况下提供的一种实物福利,其本身便存在着不公平的因素,垄断部门、国有单位享有这一“特权”,而普通群众往往“谁取暖,谁出钱”,违背了社会和谐发展的要义。 那么,针对福利供热体制这一固有的弊端,采取由“暗补”变“明补”,能够消弥体制上的不公吗?从目前状况看,显然没有跳出原有的思维模式,只不过是换了一种福利补贴方式而已,难以惠及更多迫切需要享有这项改革成果的低收入群体。换言之,政府在推行这项公共制度改革时,着眼点依然是强势群体,没有体现公共性。 在年初的《中国新闻周刊》上有学者对此撰文说,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陈志武教授曾对我国阶梯状经济进行过研究,他将数据从北京到各省会城市、市、县一级级排列,结果显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从最高点依次下降至最低点,人均GDP也从最高依次下降至最低。而国家福利配置同样表现了这种特征,有稳定收入来源的行政事业单位所享受的国家福利往往是最多的,诸如住房福利、保险福利、供暖福利等等。 任何一项制度改革,应是朝着公平的方向迈进一大步,这是目的,也是前提。因而将福利供热体制改革的基点放于“暗补”变“明补”,利益分配、资源配置依旧,那么,这种方式的变更称不上真正的改革。只有这种福利在实现商品化、货币化的同时,实现了大众化、公共化,这才完成了市场化配置。 |
新闻投稿:news@51hva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