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 » 正文

1匹空调均价突破2000元 预计五一价格难降

来源:新京报 作者:foxtiger 2006-04-24 12:26:30
1匹空调均价突破2000元,业界预计“黄金周”价格难降

  随着天气一天天变热,卖场里买空调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人是新婚,有人是搬新房,有人是重新装修。然而,记者在几个家电卖场和空调专卖店转了转后发现,与往年临近“五一”黄金周大打价格战不同,今年的空调价格普遍上扬。

“今年确实比去年贵”

  “对,今年确实比去年贵。”这是记者在各种空调卖场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买的这么说,卖的也这么说。

  在国美、苏宁、大中等家电卖场,记者看到今年春天刚刚上市的1匹挂机新品都在2000元以上,根据功能差异,3000元以上的也占了不小的比例。1.5匹挂机新品价格普遍在3000元以上,2匹柜机则主要在4000元以上,高端产品5000元以上也非常多。

  苏宁方面表示,以销售最多的正1匹空调为例,2004年春季均价为1671.36元,去年同期因价格战跌至1622.81元,而从今年1至3月的销售情况来看,正1匹的空调销售均价已经猛升至2060.40元,足足涨了400元,接近20%。

原材料涨价是“罪魁祸首”

  进入旺季的空调价格为什么会涨声一片?国美电器北京分公司总经理赵宝民认为,造成涨价的最主要原因是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他说,今年空调厂家推出的新品较往年多,新品的价格虽然同去年没有可比性,但是整体趋势也是上涨。

  众厂家的看法和卖场基本一样:罪魁祸首是原材料价格上涨。据了解,制造成本约占空调整体成本的1/3.和去年相比,今年原材料中必需的钢上涨70%,塑材上涨74%,铜每吨上涨16000元。原材料上涨使空调总成本上涨了15%—20%。

  科龙空调北京分公司总经理谭刚表示,今年空调市场的价格与去年相比会上涨15%-20%,造成空调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原材料价格上涨;二是制造商回归理性竞争,二三线品牌和“螺丝刀工厂”的逐渐消失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价格战;三是国家能效标准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空调生产厂家的生产成本。

能效标准逼成本上升

  空调能效标准在去年9月1日全面推行,按照《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空调的节能水平被分为5个等级。凡能效比低于2.6(第5级)的空调不准上市出售。上市销售的空调都必须贴上“中国能效标识”。一位志高的促销员向记者表示,去年市场上之所以还有1000元上下的空调,是因为厂家急于处理能效不达标的产品。

  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一些能效不达标的空调,不排除会在空调销售旺季通过“三八店”(业内对3月开门8月关门的不规范小空调店的俗称)来悄悄售出。它们多隐藏在比较偏僻的县镇和社区,但售后服务和产品质量都无法得到保障。

利润高厂家热推高端空调

  与此同时,国内空调需求总量已经连续三年下降。而空调产能却不断扩大。据估算,今年的空调产能将超过8000万台,大大超过市场容量。经历了几年价格恶战的空调行业销售利润率已被压缩至3.24%.

  为了从低端价格战的泥潭中拔足,众厂家纷纷开发高端产品,给产品以各种技术上的“升级”。有了新功能,价格自然就高了。消费者也能较平静地接受。这也就难怪卖场里的每台空调似乎都在鼓吹新功能、新技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一位市场人士指出,空调市场的格局已经基本定型,价格战于竞争无益,而受原材料涨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空调小幅提价是势在必行。

■消费提醒

  五一黄金周价格不会降

  “我们之前也转过这些卖场,但发现节假日的价格并不见得低。”在大中选购空调的刘小姐对记者说。

  这个说法得到志高、格兰仕、格力等空调厂商的认同,他们都表示今年五一期间空调“有涨没降”。海尔的促销员表示,已经接到总部的涨价通知。格力一促销员甚至开诚布公地告诉记者:“厂家也会趁着销售旺季打自己的算盘。”

  某卖场一促销员透露,“五一”前夕,所有空调的价签都要重做,在原有价位上上调,但是同时有大型促销活动,如返券、礼品赠送等,两相抵消,实际价格并不见得便宜。

  2006年一开春,各大家电卖场纷纷斥几十亿巨额资金签订大单,表示将“贴息”出售,但是涨价似乎已成定局,而且就在眼前了。苏宁电器华北地区管理总部执行总裁之前曾对媒体表示,预计今年空调的价格低点有可能在旺季之前出现。

■深度分析

  价格战乏力,空调业亟待技术突破

  价格战和概念战似乎成为近年来空调厂家的两件法宝。每年临近“五一”,空调市场的气氛就分外紧张,各路厂家纷纷祭出“价格战”大旗。今年的空调市场却一反常态,往年让消费者尝到甜头的“价格血拼”,今年却被普遍的价格上涨代替。

  然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普遍的观念是“只买对的不买贵的”。对于厂家来说,价格的上扬也许并不能挽回行业整体利润不到3.24%的颓势。

  国内空调行业经历了同其他家电行业相同的发展历程。近两年来,更是面临原材料上涨、3C认证和节能门槛提高等诸多成本压力因素,许多中小品牌已纷纷倒下。仅去年一年,就有27个空调品牌退出市场,而尚存的69个国内品牌中,只有不到1/3的品牌具有全国市场的竞争能力。

  据《华尔街日报》不久前的一篇报道,空调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幅度短期内不会下降,反而还会有继续上涨的可能。对空调生产企业来说,这肯定不是一个好的预言。

  品牌的减少并不意味着行业竞争的缓解,相反成本和技术的压力使行业洗牌加剧。但是,十年来,中国空调行业并没有出现突破性的技术革命,每年新品上市赚回的利润有相当一部分被老品降价所填补。尽管今年上市的“概念性”新品远远多于往年,但在价格战遭遇成本阻击的时候,缺乏真正技术突破的概念炒作可能并非长久之计。□杨振华

■一家之言

  价格拔苗助长 无异刀尖跳舞

  空调业已经是一个严重供过于求的行业。从2005年空调行业形成的厂家库存、商业库存来看,数量是非常惊人的。按800万套、每套平均2000元计算,沉淀的资金就是160个亿。这么大的资金攥在厂家、商家手里是非常难受的,所以2006冷冻年淡季消化这些库存和资金成了很多厂家的头等笫拢?词辜哟蟠傧?⒐愀娉醋鳎?嘉藜糜谑拢?杉??训睦硇院褪谐〉脑鏊偌趸阂丫?羰怠6?诖?谝桓龉┕?谇蟮氖谐』肪持卸圆?芳鄹癜蚊缰?ぃ?参抟煊诘都馍咸?琛?br />
  笔者不看好今年空调业群体性炒作空调产品外观的现象,原因在于,一是空调产品的本质还是制冷制热的核心问题,产品的稳定性能还是消费者看重的“真刀实枪”,这一硬性指标仍被排在首位;其二,消费者的理性消费观念不是靠改变一点外观就可搪塞的;其三,品牌的差异化不是一蹴而就可以改变和形成的,而是需要企业的整体做功,以整个价值链的创新带动企业本质上的创新,创新是任重而道远;其四,失去理性的炒作在空调业整体利润下滑的今天是非常不明智的。

  2006年空调淡季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再加上支撑空调业发展的房地产业,受国家宏观调控降温,百姓继续持币观望。空调行业的拼争已从价格、质量、服务等延伸到整个产业链,单打独斗、综合实力不强、企业运营效率低下的品牌今年生存将非常艰难,不排除有品牌继续退市的可能。□于清教

■探路先锋

  选购空调四大去处

  家电卖场:品牌众多价格便宜国美、苏宁、大中、永乐这些大型家电连锁卖场汇聚了众多品牌,机型很全,价格相对来说比较便宜,而且经常有大型促销活动,建议大家货比三家后再出手。

商场:大品牌多价格偏高

  高档综合商场的空调价格普遍比家电连锁卖场要高,完全走的是高端路线。在宣武门的SOGO崇光百货,记者看到最便宜的1匹机也要2500多元,万元左右的2匹柜机很常见。

专卖店:价格有商量余地

  在街头一些空调专卖店或经销多种品牌的门店,标签上的价格比家电连锁店略高一些,但最后能以什么价格拿到,就要看和店主砍价的功力了。

大超市:价位不高机型略少

  在沃尔玛、家乐福等综合超市里,空调价格与家电卖场相差不大,甚至更低,但是也存在品牌和机型较少的问题,可挑选的余地较小。

空调价格扫描

  1匹壁式挂机:1400元起,主流价位在1600-2200元;

  1.5匹挂机:1700元起,主流价位在2200-3400元;

  2匹柜机:3100元起,主流价位在3500-5000元。

■小贴士

  特价机值不值得买?

  卖场中一般每个品牌都有一两款特价机,价格颇有诱惑力,但是一般都是去年10月上市的款式,甚至有些是2004年的老款。能效比通常为刚达标的5级,在静音上略显逊色,但是制冷制热的功能基本满足需求。

  如果你是租别人的房子住,买台特价机还是很划算的。但要是装修新房,建议还是买新品比较好。

免责声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内容、图片或视频来源于网络、作者投稿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如涉版权、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电话:022-84220470,电子邮件:help@51hvac.com);
2.本网站对转载、分享内容、特约发布、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保证,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只要不用于商业目的,本网站的文章欢迎任何形式的传播和转载,转载请取得授权、注明出处、保持作品完整;
4.本网站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互联网变化及自身业务的发展情况,不断修改和完善本声明。
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暖通空调在线公众微信:ehvacr
每日行业微信日报,订阅有礼了!
责编:admin
新闻投稿:news@51hvac.com
高端访谈更多>>
  • 许鹏教授:抗击COVID-19ASHRAE与REHVA对策之对比及借鉴
  • 张泉:数据中心节能方向及相关技术研究的进展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