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夏普召开临时董事会,决定接受富士康大股东——鸿海精密工业7000亿日元(约合408亿元人民币)的收购价格。不料,就在同一天晚些时候,收购方富士康突然发布声明称,在双方达成共识前暂缓签约。 据相关报道,导致富士康推迟签约的原因是此前一天夏普又披露了一些新的信息,特别是存在约合200亿元人民币的“或有债务”。对以上猜测,富士康方面并未回应,不过据知情人士进一步透露,富士康2月24日曾收到夏普提交的一份约3500亿日元(约合203.35亿元人民币)的“或有债务”清单。富士康正在研究这份包含100个项目的清单,目前尚未放弃收购夏普的交易。 众多分析认为收购是最好的归宿,但应该看到,承诺确保夏普的完整性并避免大幅裁员的鸿海面临着如何扭转夏普巨亏局面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夏普这个曾经一时无两的日本家电企业能否借由收购实现转型也令人担忧。 鸿海的目的 事实上,富士康一直在寻求拓展低利润率代工业务以外的领域,并进军高端组件生产。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云指出,富士康曾提出过一系列战略,如创造自主品牌、扩展终端品牌,而此次收购夏普也能体现出其进军屏幕生产业务的意向。 此外,鸿海董事长郭台铭曾表示将投资有机EL面板。他计划在收购夏普后投资其中小型液晶面板工厂,以实现有机EL面板的量产。他还设想在与夏普共同运营的堺显示器产品公司(SDP)组建电视用有机EL生产线。 同时,苹果也在这次收购中成为更多的考虑因素。富士康4年多以前就有意收购夏普,因为夏普恰是苹果手机屏幕的供应商之一,而富士康一直在寻找为苹果供应手机屏幕的机会,以获得比代工更大的利润。 不仅如此,苹果未来将会使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屏幕,目前三星是OLED屏幕的主要供应商。富士康希望收购夏普后能投资下一代屏幕技术,以争夺该屏幕的市场份额。 夏普的选择 而夏普对于富士康的选择也经历了反复的犹豫。之前其一直寄托于日本产业革新,但在鸿海的强大资金和三年扭亏为盈的承诺下,夏普选择了后者。 刘云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此前日本产业革新机构一直在推动同夏普的合作,且一度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其提供的资金比起鸿海来要少得多。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院长张玉来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说,夏普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公司命运被液晶产品生产所左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指出,1995年,夏普开工量产液晶之后迅速崛起,2001年AQUOS液晶电视把夏普推上了事业巅峰,此后还开发光伏电池并成为世界第一。不过,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液晶电视和液晶面板价格大幅下跌,夏普出现巨额赤字。但夏普并未借此转型,而是选择继续大举投资押宝液晶,到2012年其销售的七成竟来自液晶。张玉来指出,面对三大过剩(设备、人员、负债)的巨大压力,夏普被迫接受了苹果、三星等资金支持,2013财年曾昙花一现式盈利,因怠于改革最终令其陷入深渊。 日企的转型 坐拥优秀技术却面临严重的财政问题,“夏普的遭遇”仿佛是日本家电企业的缩影。 张玉来表示,技术进步以及模块化革命带来的全球产业分工是令日本家电企业陷入困境的关键因素。夏普这样的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实施战略转型和经营模式变革。 刘云指出,与通过传统业务来解决自身财务问题相比,拯救这些日本家电企业更好的思考方式是能否创造像苹果公司这样一个跨时代的产品。就现阶段而言,人工智能、综合的互联网等交织在一起的概念是未来的新方向。就企业生存而言则是淘汰落后技术和低利润产品,研发开拓新业务。 不少日本家电企业正将发展重心转移。张玉来指出,重心转向汽车事业的松下、大举开发医疗的索尼、面向海外核电和铁路的日立等巨头,其经营均呈现向好态势。此外,日本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也获得了显著成效,2014年度其收益达到6.5万亿日元,支撑了日本经常收支的黑字。另据日本内阁府2016年1月公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日本企业和个人对外净资产增加了12%,达到367万亿日元。 |
新闻投稿:news@51hva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