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产经 » 正文

新能源建筑一体化带来无限可能

来源:中国电力报 作者:史晓斐 2012-03-14 09:54:06

      从装机容量240万千瓦的金安桥水电站投产,到布局全国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李河君和汉能控股集团(简称“汉能”)的名字近期引起行业关注。事实上,汉能这个民营企业历经18年的创业与发展走到今天,依靠的是以传统清洁能源水力发电为基础,以太阳能研发与生产等高科技能源为左翼,以太阳能光伏应用为右翼的“一基两翼”完整产业结构和价值链。透过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会长、汉能董事局主席等诸多头衔,接触过李河君的人,都会对他饱满的创业激情和颇具创造力、开拓性的企业家精神留下深刻印象。


  今年“两会”上,全国工商联提交了《关于大规模推动新能源建筑一体化产业发展的建议》的团体提案。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提案马上引起了媒体和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薄膜太阳能电池真的会成为改变太阳能当前困局的技术支点吗?人类与太阳能之间的完美对接真的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吗?开往梦想的列车何时提速?作为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会长和新能源产业的领军人物,李河君受邀对提案做出解读。所有这些问题,甚至质疑,其实都已经在汉能未来的发展路径中得到了诠释。因此,这样的采访,更像是一次愉快的头脑风暴。


  《工程周刊》:首先,请您先来一个名词解释,什么叫做新能源建筑一体化?李河君:简单地说,所谓新能源建筑一体化(简称“BIPV”),就是将太阳能光伏电池板与建筑物屋顶及外立面相结合,以达到充分利用太阳能的功效。这是一种让人类充分利用太阳能的有效方式,虽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在欧美国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趋势。粗略估算,BIPV在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使用率已达到80%,美国也有67%左右。


  目前,我国以太阳能光伏技术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已经从传统的晶硅电池发展到第二代、第三代非晶硅薄膜太  阳能电池。国内已有高度专业化的企业,能够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并购等方式达到该领域世界最高技术水平,大规模量产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和CIGS柔性电池。除了在沙漠和石漠化地区建设太阳能发电站之外,薄膜太阳能电池的重要应用形式就是新能源建筑一体化。因此,我们今天并不是在讨论一个新鲜事物,而是要研究如何让我们国家尽快将这种已经通过实践证明的能源利用模式大规模推广开来。


  《工程周刊》:请您给我们算一笔账,看看这种新模式未来的发展空间有多大?李河君:首先可以肯定一点,大规模推动新能源建筑一体化产业,将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革命性的积极影响。据测算,全国现有及新增新能源建筑物一体化潜在的市场装机容量,到2020年约10亿千瓦左右,这个数字一说,肯定有很多人会觉得惊讶。实际上,这也只是个初步估算,因为我们在计算的是整个国家的建筑屋顶和南墙面积的利用率。


  预计到2020年,新能源建筑一体化的大规模应用可替代全社会30%左右的年用电需求(以2010年为标准),其中,10%来自工业用电需求,12%来自社会居民用电需求,剩余10%为第三产业用电需求。此外,近10亿千瓦新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的潜在二氧化碳减排量每年约13亿吨,相当于我国年排放总量的20%(按60亿吨计)。


  《工程周刊》:数字的确很惊人,如果真的能够大规模推广,会对现有产业格局产生哪些影响?李河君:新能源建筑一体化产业,从原材料到成品,直至最后的安装应用,是典型的工业化过程,尤其是拥有自主产权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涵盖了节能环保、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4个产业领域,是一个以技术为导向的实体经济行业,能够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奠定经济持续增长的稳实基础。


  这个以技术为导向的行业,符合节能减排的全球趋势,能够很好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最大限度规避经济泡沫的产生,能将以低附加值、贴牌制造、粗加工、高耗能为特征的传统工业,提升到高附加值、自有技术、深加工、低排放的新型产业。


  大力推动新能源建筑一体化产业,不但能大大优化我国目前的电力供应结构,还能随着新能源相对传统能源的全方位巨大优势的逐渐凸显,使新能源成为国民生产和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从而以消费的形式拉动内需,效果非常可  观。到2020年,新能源建筑一体化市场潜在规模预计将达到12万亿元人民币,总体拉动经济增长规模可达20~40万亿元,累计创造出4万亿元人民币的财政税收和1000万~2000万的稳定就业人数。


  根据目前我国业内相关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发展状况,BIPV已经突破了弱光发电等技术瓶颈,技术不断进步,成本不断降低,早已具备了稳定上网的条件。如果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关税费优惠政策,强制助推该行业发展,BIPV的每千瓦时成本可达到0.5元人民币左右,光照条件好的地区甚至不足0.5元人民币,可以在不占用财政一分钱拨款的情况下实现平价上网。这无疑将是一场能源革命,具有非常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工程周刊》:这样的未来如果真能实现,绝对是一次深刻的变革。但是推广的过程也并没有那么容易吧?请谈谈把理想化为现实的困难和突破思路。


  李河君:说得好,汉能是个民营企业,我们不会在找不到利益结合点的情况下盲目空投热情。作为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会长,这个提案是经过了我们充分论证的。当前的首要问题,是市场认知度和能源利用观念的转变。其实,太阳能可以说是万能之本,传统化石能源中的能量也来自太阳,我们只利用了很少的部分,还造成了大量污染。不再通过燃烧来获取能量,而是通过光电转化,正是让我们更接近自然的一次机遇。


  新能源建筑一体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还需要各有关产业和部门的协同作战。


  新生事物总要采取先试点、示范,然后再推广的做法。国内很多省市都已有薄膜光伏企业落户,发展态势很好。因此,可以在有条件的地区,采取特殊扶植政策,先把一批优势企业发展起来,起到示范作用后,再在全国大范围推广。汉能到今年年底将形成300万千瓦的生产规模,成为全球最大的硅基薄膜太阳能企业,所以我们有责任配合政府搞好前期的试点和推广工作。


  在美国、加拿大和欧盟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对BIPV项目与电网之间实行双向净电量结算,该政策使拥有BIPV发电设施的消费者可以根据向电网输送的电量,对比自己的电费账单,与电网之间进行多退少补的双向结算,也就是只计算“净消费”。我们国家可以考虑结合实际逐步推广,对已建和在建工商业及居民建筑,凡是经过新能源建筑一体化改造的,分别作出较大力度的契税、房产税等相关税费减征和免征,并将新能源建筑一体化改造作为新建建筑审批的先决条件,鼓励自发、自用和上网,与电网实行  净电量结算。同时,通过信贷优先、利率优惠等专项政策,鼓励新能源建筑一体化生产企业的发展。


  《工程周刊》:这是一个可能关系到很多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具体做起来在成本、使用效果等问题上又该如何考虑?李河君:推广BIPV,最先受益的就是老百姓。我们看看边远地区和农村,有大量屋顶和墙面资源,有必要为了看电视、照明这样的普通需求远距离送电吗?分布式能源是解决居民用电问题的很好办法。如果说一家需要2千瓦的电,改造成本大概在2万元,如果国家把契税免了,即便是免一半的契税,七八年的自供电基本可以收回成本,而设备的寿命是25年,效益很明显。


  当然,老房子重新贴薄膜相对贵一点,不同地区由于光照时间不同也会有些成本差别。怎么解决?可以先从装新房子开始,老房子等等再干,不同地区给与不同的惠民政策就好了。


  薄膜最大的优势是不但能透光,还能做出跟玻璃颜色一样的视觉效果,完全不会影响采光和美观。


  《工程周刊》:最后再说说未来吧,有哪些新的变化会很快到来?李河君:太阳能的利用成本远比我们想像要低,为什么目前还是那么高?因为规模不够。只要市场做起来了,产能提升和技术进步都会让利用成本更低。


  今年7、8月份,汉能在北京的办公楼外立面就能全部铺上薄膜太阳能电池片,我们在全国的7个示范基地所有工厂墙面上也都会安装薄膜电池,替代部分生产用量。


  我们从来不担心BIPV的未来,因为中国的领导人很有智慧,只要实际效果好,产业繁荣不会很久。在太阳能的利用战略上,应该是80%搞分布式,20%搞大电站输电。我们国家的现状刚好相反,以为太阳能就是在沙漠里盖个大电站,观念要先转变过来。


  民企的优势是面对市场竞争的能力比较强,适应变化很快。此前我国的太阳能大都是以出口为主,为什么?因为高额利润。现在国际形势变了,我们就现在反过来做,立足中国,住宅、商业地产、工业厂房、远离基础设施的农村、牧区等等,都将会建起我们的示范项目。


  如果把咱们国家建筑面积15%的南墙和屋顶安装上建筑一体化,规模远远超出人们想像。传统能源企业不要再认为太阳能是个小行业,一个大机遇其实就摆在我们面前。
 

免责声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内容、图片或视频来源于网络、作者投稿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如涉版权、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电话:022-84220470,电子邮件:help@51hvac.com);
2.本网站对转载、分享内容、特约发布、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保证,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只要不用于商业目的,本网站的文章欢迎任何形式的传播和转载,转载请取得授权、注明出处、保持作品完整;
4.本网站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互联网变化及自身业务的发展情况,不断修改和完善本声明。
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暖通空调在线公众微信:ehvacr
每日行业微信日报,订阅有礼了!
责编:cuilei
新闻投稿:news@51hvac.com
高端访谈更多>>
  • 许鹏教授:抗击COVID-19ASHRAE与REHVA对策之对比及借鉴
  • 张泉:数据中心节能方向及相关技术研究的进展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