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风电先叫“快”又叫“停”,只是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一个缩影。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一直处于“产业先行,政策在后”的状态中。
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张平秘书长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企业只有先去实施,再去向政府申请政策,这样才能够说服政策制定者。”
业内人士担心的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可再生能源产业必将付出不菲的机会成本。
政策倒置格局
作为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的秘书长,张平经常收到地方企业的建议书,希望可再生能源协会能够将建议书转交到决策部门。
“很多企业是在遇到阻碍之后,才向政府伸手要政策。而在中国,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企业的发展很难进行下去。”张平告诉记者,多年来他的工作重头之一,就是为企业呼吁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
身为四季沐歌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总裁,李骏经常在各种场合向政府反映企业的要求——政府应该有更多的政策投入到太阳能光热技术中,就像太阳能光伏发电获得的政策支持一样。
与许多其他清洁能源相比,太阳能光热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都能做到清洁环保,并且仅仅在用户使用一年零一个月即可弥补消耗掉的能源。
此外,“太阳能光伏最多只能转换10%~12%左右的能量,而太阳能光热不需要采用电池转换,吸收的太阳能能够更多地转换成热能。” 李骏告诉记者。
“其实,我们国家的太阳能光热技术在国际上是领先的,但是一直没有企业愿意静下心来潜心研究,而只是把光热技术用在热水器中。”李骏表示,“这只是对光热技术的最初级利用。光热技术发展下去,还可以供暖、制冷,进行海水淡化、烘干。”
最近北京大学与四季沐歌共同成立了太阳能研发基金,仅进行研究方向初选阶段就投资150万元,“如果选择好了方向,科研需要历时2到3年,希望能给太阳能光热产业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李骏表示,“虽然目前中国光热技术在世界领先,但是仅靠一个企业的力量,没有政府的支持,将很快被超越,因为国外企业有强大的政府支持作为后盾,无论是资金实力还是政策鼓励,我们都显得力不从心。”
李骏只是众多政策呼吁者之一,但他明白,目前光热产业的规模非常小,对地方政府的GDP帮助很少,所以,地方政府很难顾及产业起步时的需求。
而张平道出了其中的玄机:“政府是希望看到企业更多的成果,再去给予政策支持。”这让政府决策与企业又陷入到了一个尴尬的倒置境地。
先看结果,后给政策
现在,李骏经常参加行业内的聚会,不放弃任何一个渠道寻求政府支持。
“其实,我们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得到光伏行业能够享受到的各种政策,以促进产业的发展。”李骏表示。
一位光热产业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因为太阳能光伏发电处于“两头在外,污染在内”的局面,即原料和销售市场都在国外,而重污染的制造阶段却在国内,而太阳能光热市场和原料基本都在国内。
“虽然大家都知道光伏和光热的利弊权衡,但是太阳能光热的产业太小,得不到重视。”李骏表示。
2010年12月2日,财政部、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能源局等四部门联合在北京召开会议,推进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以推动光伏产业发展。此外,记者看到很多省市都推出了对光伏企业的优惠政策。
一些地方政府规定,光伏企业投产后,第三年至第八年由受益财政按其当年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奖励给企业;对光伏企业新建或扩建技术改造项目,优先安排争取国债、技改财政贴息及其他专项资金支持;对硅料、硅片生产企业生产用电按0.48元/度的较低价格结算。
与之相比,光热产业则非常“可怜”。上述光热产业的人士对记者直言,在他的印象中,“只有家电下乡中,企业获得了政府的补贴,如国家强制要求12层以下楼房安装太阳能等。”
“光热发展的情况非常典型。”张平秘书长向记者表示,“污染少、投入少,政策也少,很多企业都这样反映,但是,要让政策制定者认识到这一点还需要一定的过程。”
对标欧盟
与中国相对,欧盟则采取“政策先行”的做法。
以光伏行业为例,自2007年起,欧盟国家就开始对新能源行业进行补贴,使其装机容量大幅增加。近日太阳能协会与意大利政府协商后,决定至2017年,每年光伏补贴总额将控制在60亿欧元之内,并引入德国的激励机制,补贴会随着安装量调整。业内人士预测,60亿欧元的补贴上限,足以支持意大利未来6年年均新增装机10GW 以上,相当于2010年全球装机总量的60%。
此外,西班牙还为风电普遍面临的上网问题,提前制定了布局规划。据了解,由于西班牙风资源主要集中在北部和南部,西班牙的风电场也是以成片开发的大中规模的电场为主,但为了减少电网接纳风电的压力,政策开始采取措施鼓励建设中小规模的分布式风电场。
欧盟光伏政策的开闸出现了“政策领跑”的现象,带动了整个光伏行业的发展,欧盟成为中国光伏企业最重要的海外市场。
“相比欧洲,中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则恰恰是倒置的做法,即要企业先做出成果,政府再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一位要求匿名的业内人士表示,除非这样的现象得到根治,否则可再生能源产业在我国“迷途”依旧。 |
新闻投稿:news@51hva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