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制造业创新大会上,董明珠踩着满场掌声走向舞台,神定气清地开始了她的演讲。
“我们已经不是一家仅仅做空调的企业了,我们已经从一家专业化企业转变为了一家多元化的国际型工业化集团”。对于格力来说,董事长的这一句“正名”之言,早已不是愿景,而是实实在在的发展现状。以空调起家的格力电器在经过了23年的沉淀后,于5年前宣布正式迈入多元化发展领域。
“我们可以选择做房地产,也可以选择去做金融,但是我们在多元化的战略中选择了发展高端装备,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而且是一个非常有风险的挑战。”诚如董明珠所言,在互联网、房地产红利引得人人倾羡不已之时,格力选择了在制造业发展相关多元化。
在空调领域,格力的领导地位不容置喙。在从跟随者到领导者的过程中,格力在空调领域“摸爬滚打”,一步步攻坚克难,为其后来的相关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比如,做空调需要核心零部件,生产核心零部件需要模具,做模具又需要机床······为了不在关键技术上受制于人,格力一步步在工业制造领域不断向上游产业延申。同时,这也决定了格力在智能装备领域的布局不是简单的尝试——上游制造产品的质量直接关乎下一层产品的品质,作为一家制造企业,格力发展高端装备的决心已经很明显了。
胜招不如求势,求势不如谋局。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来临之际,致力于“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格力此举可谓诚意十足,董明珠的眼界与魄力也可见一斑。
当然,想抓住全球高端产业格局重塑机会的企业家不是只有董明珠一个人。有人仍在观望,有人在评估完自己的实力后选择了放弃,真正敢站在时代潮头上眺望的人,不多。而董明珠又是基于怎样的考量坚持为“中国造”的自主创新“鼓与呼”呢?
笔者从格力目前的发展状况中做了猜想。
一方面,格力的实力就是董明珠的底气。“创新”是董明珠在各种公开场合中提到的最多的一个词。但创新不是口号,喊得越响亮越好。相反创新需要付诸行动,且存在风险。以董明珠目前的雄心来看,格力要自主研发智能装备、研发芯片不可能不存在风险,但董明珠面不改色。
在演讲中,董明珠公布了一组格力数据:格力已累计申请专利42419项,其中发明专利18911项, 拥有24项“国际领先”技术。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2017年中国发明专利排行榜”中,格力电器排名全国第七,在家电行业排名第一。据日本经济新闻发布的“2017年全球主要商品与服务市场份额调查”显示,格力家用空调全球占有率已达到21.90%,产销量连续13年领跑全球,其自主品牌产品远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当围观者还在评估各项风险时,高瞻者董明珠在2013年就已经布局的智能装备产业开始了爆发式的发展。5年内,格力掌握了高端装备、机器人内部核心部件的研发能力,其自主研发的产品已经覆盖了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伺服机械手、智能仓储装备、智能检测、大型自动化生产线体等10多个领域,格力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用高性能伺服电机及驱动器”经专家组一致认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伺服电机功率密度、过载能力等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从这些情况来看,董明珠的自信并不是盲目的。
另一方面,格力的角色给了董明珠“使命感”。笔者认为,对于企业发展也好,或是个人发展也好,有人选择保守,有人选择创变,改变者可能面临失败的考验,保守者也可能要面对被淘汰的绝境。不管是哪一种选择,都各有利弊。而董明珠不愿偏安一隅,也应该与格力的角色有关。
作为一家享誉海内外的知名企业,格力的发展定位也清晰地表达了这家企业的责任与自觉。董明珠在演讲中讲述了格力的发展轨迹,从“格力电器,创造良机”到“掌握核心科技”再到“让世界爱上中国造”,格力的发展逻辑“清澈见底”。
致力于“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格力,在全球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要做引领着,要做开拓者,这是格力自身角色赋予董明珠为“中国造”坚持自主创新而呼吁的使命感,而格力选择目前的发展定位,也是董明珠的眼光与韬略的体现。
“我们不是逐利而行”。董明珠的情怀与胸襟都不是心血来潮,在演讲中,一向给人以“好胜”印象的她说出了“我希望我们同行、希望我们中国的制造比学赶帮,携手同心,让我们中国的制造走向世界,让中国的技术服务世界”。
|
新闻投稿:news@51hvac.com